石子馍里知真味
上次出游关中,大约是天蓝水净、桃花正艳的仲春时节。
在有限的时间里,领略了骊山晚照、雁塔晨钟、草堂烟火等大自然赐予的无限景色和人文风情,入座就餐时,当地人都会向我们推荐一种地方小吃食——石子馍。
“吃了石子馍,不虚关中行。”从他们自信满满的神色中,未及入口,似乎也能让每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准确捕捉到关中石子馍的真味和独到。
餐馆师傅端上几盘石子馍。瞧他那满面春风的模样,我们围坐就餐的一行游客,心里也荡起了暖意。大家的目光聚焦到石子馍上,从外形上看,石子馍到底是关中石子馍,与别处面食迥然而异,给人一种坐看夕阳的美感。这关中石子馍,烧饼形状,焦黄鲜亮,中凹边突,活像一个个小金盆。我们咬开嚼咽,石子馍层次分明,外酥内软,咸香可口。只觉得脆、爽、酥、香、咸,该有的舌尖美味都到齐了。
关中石子馍美在口味,还美在久远的历史文化及独特的制作工艺中。
据当地人告知,石子馍是在关中广为流行,将饼坯放于滚热的石子上烙制而成,故名曰石子馍,亦称砂子馍、饽饽、干馍。其加工方法独特而原始,像继承了久远的古代历史遗风。
当地人还兴冲冲地说,传统石子馍香适可口,其做法也别具风情。以面粉、鸡蛋、鲜花椒叶、食用油、白糖等为原料,面粉中先加入食用油,依据口味拌入糖分,同时加少许鲜花椒叶、鸡蛋液、食盐,反复揉搓至面团光滑柔软,做成软硬适中的馍坯。再选取光滑小石头若干,洗净晾干涂以少许食用油,放进深边平底锅内加热,并不断翻炒,直至石子灼热烫手,取出一半放在另一容器内保温。接下来,将馍坯擀薄,平铺于锅内热石子上,再取来保温的石子,均匀放在馍坯上部,中火加热,这样下烙上烫,馍色半黄即可出锅。
关中石子馍,保留了石器时代“石烹”遗风,还在发展中创新,其烹具和口感独一无二。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唐元和年间,同州府( 今陕西省大荔县) 以石子馍向皇室进贡,当时称作鏊饼。到了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陕西富平人,曾把石子馍带到北京。清乾隆时,袁枚烹饪专著《随园食单》,称石子馍为“天然饼”。
石子馍,风味独具,文化渊源久长。关中之旅,食石子馍美味,品历史文化内涵,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