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 千年商脉与四方乡情的文化纽带
这里曾是山西临汾商人的落脚之地。砖瓦间讲述着晋商的过往,厅堂中仿佛回荡着往日谈笑间的乡音。那些古朴的房梁、彩绘,都是岁月的停驻。如今,这里不仅可以回望到它往昔的轮廓,更能了解京城会馆的历史沿革和功能演变,它是一本描述会馆文化魅力的史书,令人常读常新。
初见会馆
说到北京会馆的兴起,要追溯到明朝早期。当时百废待兴,急需文人志士,因此学风盛行,倡导读书。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永乐十三(1415年)年,会试和殿试地点也都改在北京,于是考试期间全国各地学子涌入京城。为了给家乡的考生提供落脚之地,在京各省官、商人筹资购置房产,最早的会馆由此而生,也叫“试馆”。除接待学子外,会馆也成为同乡人聚会的地方。自此,会馆文化开始在京城兴盛,并在清朝达到顶峰,民国才逐渐落寞。
虽然散落在京城的会馆很多,但并非都被妥善保存维护,很多会馆已改为民宅,有的仅剩下一个牌匾。随着时代变迁,现存约60处会馆多转为文保单位,部分活化利用为博物馆、演出空间或社区文化场所。我们找到一个比较系统了解北京会馆文化的地方——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
沿着前门西河沿街一路向东,那是一片宽敞又宁静的街道,与熙熙攘攘的前门商业街产生了巨大反差,在此可以依稀触摸到老城的原始风貌。清末民初,它与西河沿、鲜鱼口、大栅栏并称“前门外四大商业街”,见证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会馆、银号、饭馆、商铺在这里的兴衰。西打磨厂街与草厂三条交会处,有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远远望去,青砖墙体,配以朱红色门窗以及周围葱郁的绿植,整体氛围更显雅致,这便是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该陈列馆依托现存的会馆建筑,以丰富的展陈内容还原了会馆作为同乡联谊、科举住宿、商业议事和文化交流中心的历史场景,并重点突出了会馆在推动京剧发展、名人活动以及近代社会变迁中的独特作用。
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曾是临汾会馆,因馆内有乡贤祠,也被称为临汾乡祠。临汾会馆当时分为东、西两馆,西馆位于大栅栏街。这里为东馆,是由山西省临汾旅京的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五行商人建立,不仅可以服务于商业,同时也可举办祭神、联谊等活动。临汾会馆始建于明朝,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商务总会的成立导致商人均组建各自行业的商会,临汾会馆逐渐废弃,沦为民居。2015年开始保护修缮,2017年正式对外开放,用来展示、传承北京的会馆文化。
昔日文化与变迁
步入会馆,见一座三进制的四合院,呈晋派风格。第二进院里的影壁上有镂空洞,站在院子中正好能看到后殿里摆放的关公雕像。关公原籍山西运城,因此临汾会馆以关公为供奉对象。
走进右边第一间侧房,墙上的文字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展示的主要内容。馆内展陈以《桑梓之情——北京会馆文化展》为主题,共分为岁月·变迁、流动·地方、活化·传承三大部分,分别讲述北京会馆的历史发展,展现昔日的会馆文化,展示如今对于北京会馆文化的传承所作的努力。走进正屋,我们从历史长河的尽头回溯,寻找一些会馆成立之初的样貌。在地域分布图的旁边,可以看到几十块牌子,上面用不同的字体写着各地会馆的名字,比如浙绍会馆、南昌会馆、黄冈会馆等。牌匾旁边,是4张旧照片,展示了北京最早的4座会馆,它们分别是芜湖会馆、浮梁会馆、南昌会馆和粤东会馆。从照片上来看,完全看不出曾经会馆的样子,而是一些老旧的民宅,想象不出人们曾经在这里叙桑梓之乐的热闹场景,顿时觉得有些唏嘘。为了对会馆文化进行保护和翻新,相关部门也作出了努力,在接下来的展示墙中可以看到多个会馆的原貌与新颜的对比照片,虽然会馆的功用早已不复存在,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基因,正在一步步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Tip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西打磨厂街
105号。
时间:周二、周四10:00-16:00
门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