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版润色舞『霓绱』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
自古以来,木版水印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工艺,广泛应用于书画复制、典籍刊印等领域,既保留了原作的神韵与笔意,又展现出技艺的匠心。其源于雕版印刷,经过历代的不断改良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2006年,荣宝斋的木版水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寄情之色到波澜画卷
木版水印经历了从雏形到发展,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包括它的载体及功能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雕版印刷”“彩色套印”等名称在历史中都曾出现过,我国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一件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扉页插图。当时的作品采用简单的墨线平刷,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了明朝以前,颜色不过两三种,以插图、图书等内容为主。
明朝,几本著名的“笺谱”见证了我国印刷术的飞跃式发展,也传递出古人对美与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这些“笺谱”源自一张张美丽的信笺,文人雅士以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园地,将自然、风景、植物等元素绘制于信笺之上。然而手绘信笺非常麻烦,也不便于大量使用,所以印刷技术的融入必不可少,以刊刻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十竹斋笺谱》最为著名,尤其是技术方面,采用了饾版、拱花等技术,标志了传统印刷术的飞跃。“饾”有“点缀”之意;“拱花”则是为了让木版印品在印制后体现立体感,所以要雕出画面凹在木版里的“阴版”,达到画面高出纸面的“凸花”效果。基于这一技术,清朝著名的《芥子园画谱》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视觉享受,将用笔、用色、用墨直观地展现。
1896年,荣宝斋设立“帖套作”机构,以雕版技艺印制信笺、书籍,甚至宫中所用的“官员缙绅录”等,因此当时所印制的《七十二侯笺谱》《聋道人百种诗笺》等作品非常著名。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局动荡,荣宝斋的雕工、印工仅剩几人,技艺处于濒临失传的窘境。于是鲁迅、郑振铎开始了一场走访、收集与挽救及推广的行动,最终选定320副精品信笺交由荣宝斋印制成册,它便是著名的《北平笺谱》。同时,鲁迅还极力向美、德、日、法等国的博物馆推荐,让这门手艺受到国际重视。另外,几近消失的明朝《十竹斋笺谱》也在郑振铎的努力下,从藏书家王孝慈手中寻得,委托荣宝斋印制。
此后,这一技术迎来了真正意义上“木版水印”时代,那是从信笺到画卷的飞跃。出自张大千之手的《敦煌供养人》为荣宝斋“木版水印”引燃了绽放的“火捻”,张大千设想:信笺之外,能否印刷更大尺幅的绘画作品?几经尝试,这幅作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众人面前,令人惊叹不已。
之后,艺术家们又将视野置于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探索绢本画作的印刷,通过“炼绢”去除杂质,以植物染料进行染色,借助胶矾水与色彩进行染色、固色,并针对绢本的特性,研发特殊工具及技艺。1954年,清代王云的绢本山水《月夜楼阁》通过荣宝斋木版水印技术得以复制,这也填补了1300年来雕版绢本印刷的空白。
复刻千年笔墨
传承人孙红霞说:“和一般版画复制工艺及印刷不同,木版水印工艺品从一定意义上说可称为‘艺术品’,它们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一系列手工工序完成,而且每道工序的参与者都必须拥有一定的艺术积累及造诣,木版水印的发展更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巨匠们的通力合作,才形成了今日的璀璨光辉。”她带领我走进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移步二楼,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的目光落在一面非常显眼的“工具墙”上:一把已然敲出凹坑的木槌,几支明显经历过岁月洗礼的刻刀与不同规格、纹样图案的模板,组成了特殊的装饰墙。孙红霞介绍,它们都是曾经使用过的工具及木版,“退役”后化身为这条艺术创作道路的真实见证。孙红霞说:“您一定想不到,我们学习木版水印技艺之前,先学的是为自己制作一套趁手的工具。”木版水印的制作者有一套适合自己操作感觉的工具,只有充分了解、运用自如,才能在细微处把控得当,让作品更接近原作……
Tips:
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19-4号。
电话:010-63030885
时间: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