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北京的底层旗人舒常顺在成长之路上坎坷前行的前半生故事。常顺出生于小年夜,从小便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后经贵人相助读书。经历了社会动荡、亲人去世、职场风波后,常顺选择出国,并在回顾前半生的过程中品尝着彷徨的苦涩,历经挣扎,终于寻到自我。这部剧是编剧、导演黄盈职业生涯中的第51部作品,也是黄盈第一次执笔并执导以老舍为原型的故事。

成长跌跌撞撞半生脱却迷茫

男主角舒常顺的原型老舍享年67岁,因此这部剧中的33年,确实是半生际遇。剧情从舒常顺过英国海关拉开序幕,前往伦敦锤炼自我的他开始回顾人生。

腊月的小年夜,“剪子呢!”

“快快快,开水!”在接生婆一派忙乱下,母亲艰难地生下了舒常顺。但这段戏却并非只交代出生,而是通过母亲的产后昏厥,引出姑母与大姐那仗势欺人的婆婆一段嘴仗,将姑母要强的性格和贫穷的现实勾画得淋漓尽致:“你们穷人啊,总是不大懂得留神。”“你闭嘴吧你,你也就看戏、遛鸟有本事,生孩子你给我插什么嘴?”姑母性格中倔强不饶人的一面在亲家母这里充分体现,高高抬起烟袋锅子,一句“到时候您那俩大酸枣眼睛掉出枣核来,您可别找佛爷哭丧去”深深震慑住对手,吓得亲家母落荒而逃,也让姑母强势的人物设定更加入木三分。在常顺的洗三之日,厚道能干的福海表哥帮了大忙,表哥从来把笑挂嘴边,大老远见人就行礼,说话声音洪亮,办事更是漂亮。“今天估计七姥姥、八姨们也就来个十口八口的,堂屋让妹妹装烟、倒茶,厨房我跟小六全包了,中午啊咱每桌一壶水酒,一碟疙瘩樱炒蚕豆,一碟肉皮炸辣酱,最后一人一碗羊肉酸菜热汤面,这有味儿没味儿的,咱吃个热乎劲儿!”将客人招待得妥妥帖帖。表哥为人仗义善良,多年后与常顺重逢,表哥仍在深深愧疚:“当初我实在是没法子,要不然,我怎么也得把姑父的尸首背回来!”

常顺不幸幼年失怙,坚强的母亲连悲伤的时间都咬牙略去,常顺回忆:“从那时开始给人做活,浆洗衣服,缝缝补补,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十分辛苦。”因家庭贫困,常顺到了9岁还没有读书认字,幸而大善人刘大叔伸出援手,资助了常顺上学念书,并对常顺爱护有加。常顺对于“过年”的印象除了不断登门的讨债者,便是菜多肉少的饺子,母亲说:“咱家过年的钱,都是靠着劳动一点一点换来的,虽然少,可是来得硬正!”这也在16岁的常顺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在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确了我想要怎么活着,我想要发奋读书。我想要挣很多很多钱,我想要母亲好好歇一歇。”

学成毕业的常顺年少有为,成了一家小学的校长,他遇到一位宗月大师,原来是昔日帮助过自己的刘大叔,他邀请常顺去自己开办的贫儿学校教书。宗月大师的善举深深震撼了常顺,他的肺腑之言在常顺心头飘荡:“不要看自己想要的,要看自己能做什么。知道一点儿就做一点儿,能做一点儿就做一点儿,正所谓不以善小而不为也。”

工作出色的常顺很快便被选为劝学员,起初他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但很快他就被领导的公私不分打击,被同事的不思进取腐蚀。失望之下,常顺变得“合群”,与同事每日纵情笙歌:“衙门有衙门的工作方法,完成领导交派的活,别的不用多干,剩下的就是——歇着!”。直到某日,准备去看戏的常顺遇到了多年未见的表哥,表哥在战乱中跛了脚,开馄饨摊营生。在同事好奇的眼神中,常顺碍于面子,不敢与身份低微的表哥相认。表哥失落喃喃:“往后啊,想吃馄饨了,就一个人来,就一样儿,我这个馄饨呢,菜多,肉少,你别嫌素!”常顺回忆起过年吃到菜多肉少的饺子后心间的踏实与幸福,也终于想起独自在家苦苦守候的母亲。在找回初心的路上,常顺与父亲的亡灵相见,父亲递给常顺一个拨浪鼓:“回吧,你摇着它,就能找到回家的路。希望下次再见到你的时候,你能不像现在这样面有愧色。”自此,常顺从迷途中惊醒,回归家庭的怀抱,也踏上人生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