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的农历新年,是海内外华人最重要、最具有凝聚力的传统节日。人们要感恩天地、崇仰先人、祈盼福祉,要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企盼,以及对灾难的回避尽情地表达出来。为此,数千年来创造了无数充满魅力的民俗方式,年画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从不吝惜把过多的吉祥如意凝聚在色彩与线条之间,和吉瑞的“福”字、喜庆的楹联一起,挂满自家的大门和墙面。新的一年就在这浓浓的一派喜色中开始了。

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兴起和成熟,逐步演化成木版刻印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首开了木版年画的先河。所以,中国木版年画的起源,宋朝都城开封府朱仙镇(今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一直被年画专家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明清时代,朱仙镇年画的制作达到了鼎盛,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陕西凤翔等年画产地几乎是同时崛起,齐头进入了辉煌期,其中尤以辉映南北的年画重镇杨柳青和桃花坞的年画最为珍贵,世人称为“南桃北柳”。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多的城里人家已不愿在漂亮的居室墙上贴年画了。如今,虽然张贴年画的民风渐行渐远,但每逢新年,民众对年画的这份情结始终没有减弱。过去粘在墙上的年画,有的变为今天装饰在镜框里的艺术品。春节时,或日常乔迁、新婚、布置厅堂、庭院和店铺等,都要选购数幅悬挂。年复一年,民间热心收藏者也不乏其人。

近些年,元旦前夕各地年画作坊就开始忙碌起来,数千万张手工制作的年画销往全国各地,以及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春节前夕,张贴的门神年画,与红灯笼、春联,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曲儿听祥符调,美味儿豆腐干,喝的是竹竿青酒,讲的是英雄信义。在开封城南20公里的朱仙镇,虽偏居古都一隅,古时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成就其美誉的就是兴于这里并流传千古的木版年画。

去朱仙镇那天,正赶上开封地区罕见的一场大雪,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古镇少了几分喧嚣。这个栉沐千年风雨的古镇,缓缓地步行在现代化的今天,无法想像它曾有的辉煌。看到明朝时期在此建起的岳王庙,不禁想起当年民族英雄岳飞大破金兵的历史故事。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之中,相邻的岳庙大街是木板年画一条街,恢复了数家木版年画老字号。如今在这条老街上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木版年画的魅力,花上几十元,即可购得心仪的年画工匠的宝贵作品。

历史上,由于运河的开通使朱仙镇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年画的生产与销售随之达到繁盛顶峰,年画作坊最多时达300余家。每年九月九年画会,众多客商汇聚到这里,买走全国三分之二的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盛离不开开封这片沃土。北宋年间的开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庞大的市民队伍激活丰富民俗文化需求,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市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载,“近岁年,市井皆印卖门神、桃板、桃符等”,“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也在彼处,行贩不绝。”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来到紧依古运河的年画一条街上,原汁原味的老屋房檐“瘦骨嶙峋”,斑驳的墙皮昭示着它曾经历过的岁月沧桑。一座二层铺面高高撑起黑底黄字的幌子,上书“天成老店”。油漆剥落的老屋里没有任何装修,四面墙壁上挂满了年画,造型威武的门神、铁面虬髯的钟馗头、五子夺魁、加官进禄、松鹤延年、莲生贵子等代表性题材的年画琳琅满目。“天成老店”第五代传人、70多岁的尹国全老人衣着朴素,坐在堆放了各色颜料的台前,在孙子的协助下,反反复复涂抹、印制。台上放置着新刻好的版,据说花费了老人一个月的时间,旁边铁架子上挂满了花花绿绿刚印完的年画,煞是好看。旁边柜台后坐着尹老的老伴,制作台连着柜台,典型的传统作坊。

朱仙镇木版年画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印制手法主要是雕版水色套印,六版一套,有的多至九版。红、黄、绿、紫的套色,艳丽夸张。人物形象头大身小,看上去土头土脑,憨得可爱。尹老说,多数人物脸部采用白脸、红眼皮,这是它特有的手法,也是朱仙镇木版年画代表性的画风。

翻看苏州地图或游走在山塘街等历史街区时,可以看到“桃花坞”的字样。“桃花坞”即现今苏州市桃花坞大街及其周边地区,为吴文化的根源之地,也是苏州文人雅士聚集之地。相传明弘治年间,唐寅在此将一座庄园式园林买下来,在四周种上桃树,取名为“桃花庵”,他一生的主要艺术成果皆创作于此。“桃花坞木版年画”便诞生在这片人文沃土之上。在清乾隆年间的鼎盛时期,这里聚集着数百名画工和印刷工匠,每年销量年画可达百万张,不仅随运河行销全国,还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影响了日本浮世绘的生长,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如今的桃花坞大街已看不到密集的桃花,窄长的石板路两旁排列着粉墙黛瓦的民居,高悬的灯笼和春联渲染着过年的喜气。经老街坊指引,才在唐伯虎故居旁的朴园里,发现了格外隐幽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

青砖围墙的院落里,假山堆叠、池架曲桥、水榭亭廊,白皮松、罗汉松、广玉兰、樱花、杜鹃等花木扶疏。推开博物馆虚掩的门,只见墙上挂满了年画作品。福字图、合家欢、麻姑献寿图、双美爱花图、月光美人、姑苏玄妙观……苏州古城的温润富饶和绵延千年的昌盛文脉,赋予桃花坞年画灵秀卓然的品格,这里的每一幅作品都极具精细秀雅的江南艺术风格。

走进最里间,博物馆里的80后传人杜鹃低着头,正全神贯注地在刻版。她左手按着一边,右手握刀,娴熟地在木板上刻画线条,鼻尖沁出点点汗水却顾不得擦掉。据她介绍,完成一幅木刻年画,需经画、刻、印三个主要步骤,然而真正做出一幅精美的年画却不是说出三个字那么轻松。一把正好被手掌盈盈一握的拳刀可以演变出发刀、衬刀、挑刀、复刀四种刀法,讲究“发刀准,挑刀狠,铲底轻”,线版线条刻出来要自然劲健,而与之相配的色版则要求版版相扣、丝丝吻合,这丝毫不差的功夫只有细致再细致。

如今,在苏州全套掌握这门技艺的人屈指可数,杜鹃的老师年画传承人王祖德便是其中之一。老艺人告诉我,2008年初,一幅创作于清代雍正年间的年画《一团和气》在朴园复制成功,堪称桃花坞年画“重现经典”的开山之作。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这一传统技艺,苏州市已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整体并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并从二年级学生中招收学员,举办研修班,聘请年画传承人到校授课,培养传人。王祖德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带领徒弟复原传统木版年画,留住祖祖辈辈的技艺和民俗故事。

“桃花寺外桃花口,杨柳青边杨柳青。”春节期间,来到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镇时,一幢幢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立即映入眼帘,已经结冰的古老运河静静地“冬眠”在镇中,几座漂亮的拱桥横跨冰面,一座《连年有余》的金色福娃塑像伫立其间。

被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所包围的杨柳青享有渔航之利,有“北方小苏杭”之称,商业及手工业繁荣昌盛。古老的运河为这里带来深厚的文化积淀,杨柳青木版年画也因此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运河衍生的文脉一派斯文而昌盛。

如果说桃花坞年画就像含蓄秀美的佳人,那么杨柳青年画则是活泼率真的男子。从怀抱鲤鱼、手拿莲花的胖娃娃图到吉庆祥瑞的福禄寿三星图,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和戏剧舞台的形式,创立出了鲜明活泼、喜气洋洋、情感饱满的独特风格。杨柳青年画前期采用画稿刻版套印,后期制作要花费大量的功夫用于手工彩绘,即所谓的“半印半绘”,绘画性之强是其他木版年画无法企及的。同时,天津杨柳青年画长年受北京宫廷院体画的影响,且大多作为皇宫的贡品,在工整精致方面无出其右,就连装裱宣纸的运用都非常讲究。

古色古香的明清街上,玉成号、义成永、古柳祥、华云斋等目不暇接,年画作坊一家挨着一家,杨柳青镇内的年画生产作坊和销售店铺已有60余家,是恢复最好的年画产地之一,似乎又回到了清乾隆年间“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景象,购买年画的游人常年络绎不绝。除此,在天津市区内的古文化街上,也都随处可看到高高挂起的“杨柳青年画”的幌子。

据杨柳青古镇年画张的传承人张克强介绍,他们一年有五六千张年画销往海内外市场,临近春节时更是每天20余位画师在店里忙着赶制年画。“在以前,腊月必须把年画卖出去,一家年画作坊三年不开张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