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斋饼,“笃”出年味
常州人在吃的方面是很会动脑筋的,传统食品很多,其中有一种豆制品,数百年来一直为当地百姓所津津乐道,那就是——豆斋饼。
作为一款独一无二的吃食,豆斋饼的制作工艺仅口口相传于常武地区,在别地难觅其踪。我上回去湖塘镇,在同事老徐家里,邂逅了这款美食。
那次赶到老徐家,已是中午12 点左右。一进院门,就看到他爱人忙碌的身影。后来得知,每天午饭后,她都会抓紧时间做豆斋饼,这样才能赶上晚市。听老徐爱人说,“豆斋饼”用常州方言念起来,发音和“豆渣饼”差不多,这便导致如今有不少年轻人以为它们是用豆渣做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豆斋饼的原料是豆子和水。
历史上,常州向来为江南豆米集散地。宋代《咸淳毗陵志》第十三卷“风土”之“土产”篇中,就说到此地数百年来不仅种豆,且豆种多、质量好,这也保证了制作豆斋饼所需的原料——豆类,在供应上的充足。
地道的豆斋饼,选取豆粒小、豆质细腻的本地产白雀豇,做出来的成品口感最为绵密细腻。当日的豆子已事先被浸泡软透,老徐爱人将之捞出去豆皮,切成黄豆大小的颗粒,先用石磨粗磨成浆,之后再细磨一遍。随着磨的转动,豆子慢慢化成稠度均匀、质地细腻的糊状。在豆斋饼制作中,最关键也最考验手艺的环节就是上炉烘烤,常州人称之为“笃”。笃,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字,指在锅底加极少量的油,以文火煎之。
老徐家的灶台,以红砖加上好石灰构筑而成,是文学作品中关于江南乡村最常见的炊烟袅袅图景的那种。此类灶台,既是吴地人家烹饪美食的主要阵地,亦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把锅烧烫,抹上油,之后便借助一个特制的小漏斗和一根竹筷子,倒入豆浆,并用筷子逐一点出铜钱大小、状如托盘的物事。此时的老徐爱人,仿佛在用画笔一般,于锅上手绘出一幅属于豆斋饼的美妙画卷。
鲜红的火舌在炉膛内涌动,久经风霜的锅上冒起阵阵白烟。不过两分钟,原本貌不惊人的灰白色豆浆,在铁锅上蜕变成金灿灿的小圆饼,浓郁的豆香,恍如生出翅膀般,弥漫到灶间的每个角落。刚笃好的豆斋饼,圆圆扁扁,厚约半厘米,比1 元硬币稍大。因只加热一面,所以它一面黄灿灿,一面乳白色。身形玲珑地被抓在手中,不粘手且略带弹性,还有点烫。凑到鼻前,豆香浓郁,油香纯正。将它们摊在筛子里,用风扇吹干后,便成了年节期间走亲访友的最佳伴手礼之一。
豆斋饼,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味道,然而正是这种朴实无华加之酥香多孔的特质,使之成为极具亲和力的黄金搭档,能与许多食材搭配在一起入菜。至于吃法,清炖、油炸、清汤皆宜,就看食用者的口味要求和厨师的才艺发挥了。
当日,在老徐招待我的家宴上,有一碗用盐、糖、料酒、酱油、葱、姜、蛋清调和成的肉糜,配以豆斋饼蒸制而成的佳肴。趁热夹一个豆斋饼入口,紧接着内里的豆香便随着热气喷薄而出,那个美味,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