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真是藏龙卧虎之地,东大桥路世贸天街的对面有楠德艺术馆,2018年开馆。进得馆去,楠木淡雅的清芬氤氲满堂。楠德艺术馆(以下简称楠德馆)的创始人用了近20年的时间,在四川的汶川、雅安等多地,收集了数千方千年金丝楠的原木、阴沉木,依照传统工艺、古典样式,加工精制上百件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金丝楠木作、木雕、壁画、摆件及文房器具。

金丝楠生长在云贵川海拔1000-1500米的山谷山洼,喜温暖阴湿环境,在日光照射下反而生长不良,扎根极深,生长缓慢。所谓金丝楠木是木质中有金丝的光泽或类似绸缎光泽的楠木,其金丝纹理是含油脂凝结物的木质纤维在不同的排列组合下所形成,西方人把金丝楠木称作金色丝绸之木GoldenSilkWood。

金丝楠木质地温润、纹理细腻、光泽柔和、香气淡雅、不朽不腐,深得皇家青睐,太庙、奉先殿(嘉靖重建后称皇极殿,顺治称太和殿,康熙重建太和殿时因楠木稀缺而用东北松木)、国家级坛庙、皇陵的大柱、雕刻的天花、所供奉的神版(天地日月)、神牌(自然神和祖宗牌位)大多是楠木的。楠木在加工及雕刻时不崩茬、不裂口,比别的高档木材更易于加工;楠木有油性,冬天不裂、夏天不蛀,有易于保管的特点。

正厅大壁上方陈设金丝楠木《富春山居图》12.18米的全景木雕,元代画家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是在他晚年,在师弟无用师的陪伴下,定居在富春江,产生了创作山水长卷的想法。每日携带画具沿江而行,灵感涌上必绘于卷。从元至正七年起笔,元至正十年完成初稿。几年来无用师与之朝夕相伴,知此卷必为传世大作,因黄公年已八旬,无用师希望由自己保存长卷,怕画卷被人“巧取豪夺”,特请黄公望在落款中写明。

楠德艺术馆馆主数年前在四川得一千年金丝楠,树干十几米长,木质细密,便突发构思,请浙江东阳木雕匠师将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镌刻于上。东阳木雕起源于商周,兴起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明清,2006年,东阳木雕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世伟大画作、千年金丝楠、传统木雕,这是一个何等的文化聚会!

雕刻的第一道工序是刷样,《富春山居图》画卷长7米,而金丝楠长达12米多,在刷样时把题跋镌刻于画卷的开阔处,字体略有放大,使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题跋文字,如黄公望自叙:“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wěiwěi)布置如许,逐旋填剳(zhá),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chù)节(端午)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印:黄氏子久朱文:一峰道人”在木雕中字比画难刻10倍,画面上都是小字,而且书画家的字都具有特色,如果观者一看木雕之字没有原作风骨,会嗤之一笑。

第二道工序是在木板上打轮廓线,刀口一般扣在物像线外1毫米左右。第三道工序是脱地,把画的“留白”剔出来。第四道工序是分层次,富春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木雕匠师将这些景物层次分明地“刻画”在楠木板上,在表现水波与细沙时充分利用了金丝楠如丝如缎的光泽。第五道工序是分块面,将画面更加立体化。第六道工序是细坯雕,原画作黄公望利用墨色的浓淡、干枯,描绘烟云远山、江流野渡,画面悠闲散淡。匠师们是以刀为笔再现原作的风韵,木雕硬是把风轻云淡表现了出来,仿佛你能嗅到洁净湿润的空气。第七道工序是修光,把画面修整、修平、修准。第八道工序是打砂纸,使木雕品更加精美细腻。第九道工序是细刻,进一步完善。

画中共有7人,首先是渔夫垂钓,樵夫砍柴,渔夫、樵夫也许是元代隐士;茅草亭中有一读书人,峨冠宽袍,似与渔夫对望,画卷最后,两艘小船行于江上,一船3人,另一船1人。木雕是凸起的,把画作上的人物实体化了,观者可以审视这几位古人的表情,静下心来能与他们神会交流。木雕将原画作上的印章一一再现,数数有多少方印章、学学如何署名,别有一番趣味。

楠德馆中设有稀世原木厅,大厅内有一块跨越两千年方成材的原木“金丝楠阴沉木豆瓣纹大独板”,木纹线条弯曲波折,布有密密麻麻的豆瓣纹。金丝楠纹理的形成一是由于金丝楠生长地区土壤提供了充分的甚至是特殊的营养物质;二是金丝楠善于吸收各种矿物质;三是受到外界物质的侵袭,如雨水顺着树干的缝隙沁入或者是病菌的侵入,甚至是在生长中受到某种阻碍,都会让金丝楠在漫长的岁月中酿成独特的纹理。

金丝楠纹理最变化莫测、鬼使神差的是瘿木和树根,瘿木亦称影木,是树的结疤,亦称“瘿结”,是树木病态增生的结果。瘿结有大有小,小者多出现在树身,而大者多生在树根部。瘿木具有特殊扭曲的花纹,有时包括很多小的节状生长物,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明末出版的《博物要览》将纹理复杂的金丝楠木称之为“骰(tóu)柏楠木”,“骰柏楠木出西蜀马湖府,纹理纵横不直,中有山水人物等”。楠德馆中的楠木皆出于雅安的一座深山老林。

楠德馆馆藏楠木中有豆瓣纹、龙胆纹、虎皮纹、凤尾纹、云朵纹、水波纹、葡萄瘿纹等十几种纹路,金丝楠的“膘料”与“芯材”,左旋树纹与右旋树纹,它们的纹理都会有较大差异。只要拿着高倍能打光的放大镜来看纹理,就能看到非常细微的、熠熠闪光的结晶体,它们凝结在木质纤维之间的间隙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纹理。

明万历四十四年有一本书《五杂俎(zǔ)》,书中说深山穷谷的楠木“百丈之干,半埋沙土……坚如铁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阴沉木。特定地理环境下(水下河床或高原山涧)历经2000-4000年的楠木成为阴沉木,其木色变得非常深沉,馆中所示的大案的案芯就是阴沉楠木,案框为普通金丝楠,嵌色极为雅致。

哲人庄子曰:“美成在久”,大地和岁月造就了皇家佳木金丝楠。

金丝楠木纹理直且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很少开裂,是中国人最理想、最珍贵、最高级的建筑用材及木作原料,楠德馆展厅的主体木架构皆是金丝楠木,12根(直径40cm)立柱、24根梁椽、48根檩条。在正堂和门厅之间专门辟出一块秀逸的过渡空间,配以金丝楠木的天井干阑,自然光从天井流泻而下,照到移步换影的金丝楠木豆瓣纹大独板上,天光通达,金丝楠充满了魅力。

楠德馆特邀杰出匠师,在十几年中复制了几十种明清时期经典的金丝楠木家具,有明式的金包绿长条书画大条案、孔雀纹圆角柜、顶箱柜、六屉柜、圈椅、官帽椅、彭牙鼓腿的床榻;清式的连枝纹屏风、十联屏隔扇门、花几、香几、贡案、衣架、瓶托等。明式床榻其规制(尺寸、厚度)与故宫家具馆所展的紫檀明式床榻几乎相同,非常大气。圈椅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最费功力的,首先是成对儿最难,稍有差别(高矮、宽窄、色泽),就很明显。椅背的弧度用火“煨”出来也是要功夫的活,弧度要正两侧对称,椅座、椅腿的榫卯要极其精巧、牢固,有许多不是“透榫”,观者是看不见榫卯的,如此行云流水一样的圈椅,真“妄想”去抚摸、去试坐。

楠德馆馆主似乎还不尽意,以多方千年楠木雕刻传世名画,以清水白线雕唐代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木雕再现吴道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