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脑海中,外婆心灵手巧,虽然年近七旬,但仍天天劳作不止。她很能干,上地捡柴、下田割草、出门赶集、料理家务,样样拿手,尤其是她制作的那一手好汤圆,在我童年就有着深刻的记忆。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只有在过元宵节的时候外婆才会做汤圆,而且是做那种什锦馅的汤圆,所以小时候,我是天天盼望着元宵节的到来,盼望着正月十五的早晨,盼望着那碗洁白的汤圆。

我好吃甜食,而甜食中最爱的是汤圆。从小到大,我不知吃过多少汤圆,但不论是村里邻居家的,还是大街小巷摆摊的,抑或是小吃店里的,甚至大酒店里面点师做的,终归不如外婆做的好吃。要么硬邦邦不软糯,要么不香不甜,至于现在超市里卖的大大小小机制汤圆,更是无法比拟。

外婆做的汤圆之所以好吃,那肯定有她的独特之处。首先是汤清,汤圆洁白如玉,给人一个良好的观感。试想,一碗鸽蛋大小的汤圆,珠圆玉润,漂浮在清澈的汤面上,望着这些汤圆,无论是饿还是不饿,都想尝一尝的。一尝不要紧,那软绵绵、滑溜溜、糯滋滋、黏糊糊的口感,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再看那咬掉半边的开口处,露出黑里透红、红里透黄的馅,能不勾起食欲吗?咬在嘴里的半个汤圆马上溢出汤汁来,拌和着红糖和白糖的甜味,还有那花生、核桃之类的小颗粒嚼在唇齿间的酥脆感,瞬间激活味蕾,令人心动,舍不得立马吞下,但又难抵挡得住那美味的诱惑,转而还想把剩余的半个汤圆同时塞进嘴里。如此这般地三翻五次,一碗汤圆也很快被吃了个精光。

外婆做汤圆极其讲究,首先得选上好的糯米,然后拣净杂物,用温水浸泡一天,先取少部分泡好的糯米在自家的石磨上推细,再用推细的米粉复推,等反复推过三四次后,把米浆收起来另作他用。接下来,才是正式推磨米浆,而且也是要反复推三四次,因为多推几次糯米浆才更细更黏稠。推好之后,用洁净的细布袋装起来,然后吊在梁上,这时汤圆粉就做好了。

外婆在做汤圆馅料的时候更是精细。她小心翼翼地把花生米、核桃仁择净,黑芝麻择净杂物,装进细布袋里淘洗干净,再晒干。然后把花生米、核桃仁入油锅中炸熟,芝麻小火炒至八成熟,最后分别压细并拌匀。接着净锅上火,下适量猪油,放入红糖和白糖小火炒化,加入花生、核桃、芝麻拌和均匀,出锅,汤圆馅就大功告成了。

什么事情都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人会认为不就是做个汤圆吗?没有那么复杂吧!其实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容易。做汤圆就有很多技术含量,比如,你选料要新鲜才能保证口感度上乘 ;炒花生、核桃、芝麻时不能过火,否则后面再加热就容易老了 ;此外原料和调料的用量更要掌握准确,否则,吃起来就会起腻,包汤圆时也会很麻烦。从外婆制作汤圆的过程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对待,不能有半点马虎大意。正是这些,对我后来的工作和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