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城南有山,称灰岭。岭分东西,嘉靖《隆庆志》上记 :东灰岭在永宁城东南十五里。西灰岭在永宁城南十二里。这一带关口众多,均属永宁官军把守。东西灰岭各有山口。明代在两个山口建城堡,筑炮台,屯下众兵,犹如两条臂膀,防护左右。

东灰岭村城堡内已为耕地

东灰岭村大街

东灰岭村军都山渡槽

东灰岭村军都山渡槽白河南干渠

城堡的规模为村子的发展打下基础。武城历经上百年,逐渐有了变化。清代八旗圈地,这里成了满族村。至民国时期,村里办过小学校。清末宣统《延庆州乡土志》中记述,东灰岭、西灰岭各有一座初等小学堂。能办小学校的是大村,且离永宁城较近,有着地利之便。习武之地增加了文化底蕴。

走进东灰岭村,率先领略到了文化。矮墙雪白漫长,绘出满族文化的画作,如一幅充满民族风情的长卷。东灰岭村现有四五百户,1000 多口人,比上百年前人口增加了许多。耕地有几千亩,还有几千亩山场坡地植树造林,整齐漂亮,美化了周边环境。近些年,村里又开展了养殖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村内一座庙宇不大,仅三楹,坐西朝东,而名称有着特殊,为广生庙。屋脊瓦垄也不同一般,富有特色。殿内梁木彩绘,墙上有绘画,较为清晰,极为珍贵。广生庙建于清代,与娘娘庙相似,企求子嗣,在上百年中,几经重新修缮,祝福与期盼带来了人丁兴旺。广生庙于 2013 年成为延庆普查的文物,近些年又进行了维修。

军都山渡槽白河堡水库南干渠,悬在头顶,极为醒目,印象深刻。渡槽百十里长,横跨东西,流经十多个村子,解决了沿途的农业用水,还供给周边水库,是域内最大的灌溉输水工程。槽体条石建造,整齐精致漂亮,费工费力,花费巨大,被称为延庆的红旗渠。

东灰岭村门外也有垃圾分类

东灰岭村民居

韩江口城堡南城残墙

山顶可见南山路边垣及墩台

营城隘口

渡槽并不宽大,可以算做一条小河。不是供水期,渡槽枯竭,穿行渠道,来到对岸。爬上土坡,看到了旁边一溜斑驳黄土,几十米长,两三米高。这是墙,有夯层,夹杂着碎石。尽头有一高耸的土墩,这是古城堡仅存的东北角,或兼做城堡的脚台。有文保碑立于前 :长城东灰岭段。城堡建于高地,里面已是耕地。城堡下就是进村的公路,两边盖起座座新房,一片新农村景象。城堡东面邻着昌赤路,通往陵后的交通要道。

营城村是行政村,位于永宁南,与群山相对。村子原称营城里堡,又称里堡,向西邻近险地东灰岭,相邻的二铺也是要道。光绪《延庆州志》上说 :二铺地势险峻,两处均为军事要地。

营城村地势低洼,周围被黄土山包围,像块小盆地,形成自然的土圈城堡,构成防御。而村里人说,这里有城,且有地基。南山路边垣从村中穿过。中间有高大敌楼,四面包砖,建在边垣内侧。行走在村里,随处可看到旧城砖垒砌的房屋山墙与围墙。如此多的城砖,不会仅是一座墩台敌楼之物,黄土夯筑的边垣也会包砖。

村里人介绍,原来古物很多,有长城、城池、炮台、烽火台、大钟、庙宇等,大多在文革中毁坏,只留遗址。城堡无论是天赐还是人为,敌楼、城墙、城堡皆已不在,而这里一定是驻军的兵营。村里人也说,当年村子为戍边屯兵之地。村里人古时当兵,以守军将士家眷为主。

村名后来简称营城。村里人把村名的“城”读四声,念为“秤”。村里有 170 多户,400 多口人,常年在家的有二三百人。村子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武城功能消失,戏台作用发挥。村里有流传下的“老戏”,竟不是山村多见的秧歌戏、山梆子,而是正宗的河北梆子,当年请的是专业老师教戏。村里每逢过年连唱 6 天老戏,十分热闹。老戏延续了近百年,文革时停了,20 世纪 80 年代恢复。而今不仅保留了剧目,还成立了艺术团,有一支三五十人的业余队伍,白天务农,晚上排练。节目不断丰富扩大,还扭秧歌,排练歌舞、快板、情景剧、小品等。前两年村民用自编的节目举办了“村晚”。这一消息惊动了《北京日报》,并予以报道。武城变成了文化之村。

营城村东北是罗家台村,村子有长城,是南山路边垣向东的延伸。罗家台村南有长城文保碑 :韩江口城堡。

韩江口古老,留下句老话 :先有韩江口,后有永宁城。所以有人认为,永宁不会在一片平地上修建古城,意思在说此地历史更为悠久。当地人一直称呼韩江口,并觉得改为“寒江”,字面上更通顺,而韩江口似乎被叫白了。查阅古书,并无韩江口之名,而称为“韩家口”,“江”与“家”读音相近。

此地确实古老,有着樊梨花在此带兵打仗的种种传说。宋辽时期,契丹人确实在这一带有过活动。韩家口位于延庆、永宁的东部,有河流称东川,后来改称韩家川。清代的《方舆纪要》有记载 :妫川在延庆州东十五里。自永宁县流入,一名东川。宋淳化二年,契丹主隆绪至儒州,猎于东川。妫川即古时候的阪泉,今名韩家川。明代在这一带修建众多关口,韩家口便由东川、韩家川演化而来。嘉靖《隆庆志》载 :韩家口、石墙口、东灰岭、水泉口、西灰岭、井泉口,永宁官军把守。韩家口之名被光绪《延庆州志》《畿辅通志》《永宁县志》等多部志书引用。

营城隘口城墙伸向远方

营城隘口石墙上苔藓如花

营城村大庙

营城村民居门脸

营城子村城堡大门

营城子村农场宾馆独特

站在韩家口城堡四望,另侧山顶上也建有墩台,两座墩台相望,看守着下面的路口。营王路通向昌赤路,曾为古时的要道,向东是马蹄沟,城堡处于三岔路口。这一带关口众多,志书中显示,韩家口极为险要,为防御的重中之重。《方舆纪要》说得清楚 :此地与天寿山近在咫尺。这里筑城屯兵,意义重大。

距韩江口向东不远,于深山之中有一小村子,名营城子村。多一“子”字,以区别其他村落。公路西北通向永宁,向南通往偏坡峪村,路便称为永偏路。偏坡峪村处于群山之中,村口的大山被削去一块,山下就是石灰窑。靠山吃山。

时代改变,石灰窑早已废弃。村民有了新的生活来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偏坡村讲究,内涵丰富。山多有斜坡,有自然形成,这里却有人为。明代为了防止骑兵爬坡,削山为墙,阻挡进攻。当地老人讲,不远处是长城边垣,临近边垣的山边就有偏坡,年代久远了。

村子夹在山沟里,有 30 多户,80 多口人。老村已无人居住,旧村整体改造,村里人分到了新居,搬迁到了新村。年轻人去了永宁或延庆城里。老人留在村里,在老村周边修剪嫁接果树,做些农活。

紧临偏坡峪村是营城子村,建在永偏路边,地图上为了区分村名,称为东营城子,或上营子村。地图上显示这里有小仓会员制农场,大门口栅栏门紧闭,有保安守护,盘问检查登记后才得以进入。里面改造得很时尚,餐饮住宿采摘多种服务,宾馆建筑也具有农家风格,样式或为民居或为谷仓,颇有农家特点。庭院中休闲散步,坡地铺满草坪,树立几根罗马柱,又有了欧陆风情。

当然最具亮点的还是古城。城堡存有城门两侧的基石,大块条石,虽不精致,却也坚固。条石上面存有部分旧砖墙,一顺一丁垒砌,这是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曾在许多关口处建起城堡,看来应是此时建筑。城堡经过整修,城门基石上建起了城台,垒砌垛口,虽是新砖,白灰也不尽相同,却也有模有样。

有台阶可以登城,城台是村子的高点。城堡四周存有残墙,大略估算,东西长约 80 米,南北长约 150 米。城堡夹在两山之间,开一东门,门前有小河,曾为古道,小河上的古道已经废弃了。营城子城堡建在山谷之中,古道之上,十分隐蔽,古人用心良苦,通道上埋下伏兵。这样一座兵营,尚无长城文保碑。

城堡背靠的大山是缓坡。现代人在缓坡上辟出公路,比古道宽敞通顺了许多。进村要走公路,只是要下很大的坡。

Tips:

去东灰岭村可在德胜门乘坐 919 快,在司家营或南菜园站换乘 Y42 路到东灰岭村下车。东灰岭村古城堡离渡槽很近,耕地旁有长城文堡碑可见。村食宿方便。

去营城村可在德胜门乘坐 919 快,在南菜园站换乘去永宁的公交车(有很多路车可到),再换乘 925 路,营城村站即可到达。

去韩江口可在德胜门乘 872 路至长陵,换乘 925 路至东二道河,再换乘 Y31 路到达罗家台村,步行至韩江口关口。韩江口城堡在三岔路口处,山上有长城及墩台。山坡可以看到残围墙。

去营城子村可在德胜门乘 919 路快,在石河营站换乘 Y24 路可到。看营城子村城堡要与门口的门卫说明。

去偏坡峪村可在德胜门乘 919 路快,在石河营站换乘 Y24 路,可到偏坡峪村。偏坡峪村距长城很近,可以去寻找山体上的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