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京东长城堡寨——镇罗营一台三堡守边关
平谷北部,多崇山峻岭,多有关口。民国二十三年的《平谷县志》“关隘”中记,镇罗关提调下,有熊儿峪营、南水峪关、北水峪关、熊儿峪寨、灰峪口寨、鱼子山寨等 5 座关寨。平谷文物部门于 2008 年前后对长城进行了调查,从图片上确实看到了上关城。再找行政地图,果然有关上村。推理,上关城应处在镇罗营、南水峪关、北水峪关三角地之间,于是开始了寻踪。
关上村被山包围。虽是山村,却在镇罗营镇最大。镇里的张委员说,以前村子叫横城子,后来改的名。新房成片,有的人家门前还堆放着砖灰,准备改善居住环境。张委员指着 一 堆 土 石 说 :“ 这 就 是 城 墙。 一人多高的土石上长着荒草,不说明,很难确认。”我爬到土石堆上,能看出纵向的一溜,并不长,前面已让房舍阻断。在周边的房上探看,房檐下砌着几块老砖。
关上村民居上的城砖
上关城残石
上关城的果树红了
上关城墙成石垄
出村东行,约 500 多米路,有一山坡。坡上竟是一片平地,种满各种果树。过了一条小路后,张委员指着一片碎石说 :“就是这儿。”零碎的石块摊在地上,延伸开去。顺着前行,如一条碎石铺就的小路,高高低低,只有走到中间从侧面看,还有墙的感觉。碎石塌得圆滑,很像自然风化,是年代久远的迹象。
大约走了近百米,到了尽头。这面是东城墙,再向西拐,又行了 20多米,又有碎石当道,这是南城墙。再想北拐,之中的果树密密麻麻,挡住去路,不能前行,只能原路返回。城就这么大?张委员说 :“不止这些,城里面用墙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沿着小路继续西行,看到的那堆碎石西面还有石墙。
查看区文物部门的调查,城堡东墙基残长90米,西墙基残长90米,南墙基残长169米,这与目测的结果相似。城墙内一片平地,种有桃、核桃等多种果树,也比照片上茂密多了。城是长方,城向着坡下,北面就应长些,至于多高、多厚,有几个城门,有无门额,城内何种建置,没有资料记载。城内已为果园,也看不出任何痕迹。
正是山形险要之地,明初在这一带建造城墙。据《四镇三关志》记载 :“墙子路,关寨十一”。下辖的关寨有“镇虏营下 :灰谷口寨,北水谷关,南水谷关,熊儿谷寨,鱼子山寨。”镇虏营即今镇罗营,谷即峪。明代在墙子路设参将、提调等官员,驻兵守卫。民国二十三年的《平谷县志》也记 :这些关口“俱属密云兵备道并墙子岭参将所辖”。防御体系包括上关城,是镇罗营前方的城堡而称上关,为明代修建。
上关古城因何而废,为何没能住下人,是缺少水等必要的生活条件,还是温度低、风沙大等环境差,均无记载。而从资料上得知,相距不远的关上村也很古老,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村北的药王庙就是明代建造,庙前的柏树也长得很粗壮。
关上村、上关城,字相似,义不同。村子生存环境要好,而城处在坡上的关口生存条件差。遥想当年上关城,墙体可能包会有大块石头,经历了几百年,墙上有用的石材运走它用,剩下的只有这些不成材的碎石,阻拦雨水风沙,还有利用的价值。
现在,上关城是关上村的果园,村里人骑着电动或脚踏车子去收拾作物,而城已消失在淡忘之中了。留下那些碎石在提示着什么。相聚时难,散落才是常态。
镇罗营的名气很大,位于平谷北部山区,与密云接壤,在明代曾是军事重地,为京城东北边关,隶属墙子路。镇罗营分管五座关寨,此外还负责“边城一百四十五里,空心敌台十座”防御,管辖范围甚广,为这一带军事管理中心。
这与现在的遗迹相似。镇罗营分为上下二营,东为上营,西为下营,上营与下营东西城门贯通。现今正好是上营村与下营村,两村紧密相连,中间相隔不足百米。上营村是历史上镇罗营的中心。两个村子太大,不能合并,村名也沿袭称谓,所以没有镇罗营村名,而历史上极为重要,被用作镇罗营镇名。
上营城巨石
上营城墙
上营城墙巨石
带着探寻的希望来到了上营村,这是个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落。街道整齐,房舍很新,地基多有大块方石,錾痕齐整,为城墙所用。村委会大门的过门石为大块石板,石面古旧,是当年城堡留下来的遗物。
当年上营城墙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规模很大,砖石结构。墙基以大块条石垒砌,上为砖筑,只东墙部分地段用粗糙山石垒砌。城设有东、西、北三门,北门上镶嵌“镇虏营”石质匾额,现由平谷上宅文化陈列馆收藏。城门与顾炎武所记小有不同,是否两门相接,或是后来又开出一门,也未可知。
村内古迹只存有一段东城墙。沿街向东拐进一条小胡同,看到了那段残墙,约长20米,三四米高,上面石块巨大,足有上千斤重。石面整齐,定然錾过,如此整齐,在这一带城堡中少见,进一步说明了此地的重要,因而有了经费上的保证。石块结实,且取自当地,仔细端详,有的石块中间竟然还包着鹅卵石。山石证明了此地的古老,不知经过多少万年,经历了怎样的地质变化,才能生出这样山石。曾经的沧海,而今变为桑田。几百年前,为了军事防御而开采出来,建造城堡,前人何以想象得到。南墙处原有一敌楼,侵华日军曾在此驻守,已毁。
上营曾有不少寺庙,如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水月庵、文昌庙、马王庙、山神庙、菩萨庙等,说明了上营当年之大,其中较有规模的是关帝庙,在民国《密云县志》绘有平面图,这可能因地处边关,防御征战是第一要务。现在这些寺庙大部分已无存,只个别残存遗迹。
下营在上营西侧。城堡南北约长250米,东西约宽200米,由东向西逐渐变窄,设有东西二门。西门上镶嵌“北边雄镇”石质匾额,也由上宅文化陈列馆收藏。西门外曾有一大片衙门地,还有校军场等。现残存部分西墙、北墙、南墙,各长约20米。
村南存有烽堠。过了一片庄稼,走不多时,绿色植物衬托着灰色建筑,格外醒目,那就是烽堠。一座烽火台独立山顶,并不与长城相连,这是镇罗营的一个附属设施,又称烟墩、烽燧,还称镇罗营敌楼,是现存唯一完整的建筑。这里发出信号,镇罗营及周边的军队定然看得到。
烽堠用以传递军情,一般建于长城或两侧营寨附近的山巅。台上有守望的铺房和燃放烟火的设备。镇罗营烽堠保存基本完好,方形,单体建筑,四面各开三个窗口,通高9.1米,两层,基础为大块条石,上为砖筑,券顶底部11米见方,顶部10米见方,东北角顶毁。内有两道隔墙,将其分为三室。明洪武年间的建筑,能有如此保存,在这一带难得,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一地方,相距不远,建起几座城堡,层层加以保护,足以说明位置的重要。镇罗营上下两座营寨,屯下重兵,再有烽堠通信,形成体系。驻守的将领为“提调一人守之”,级别不低,担负着保卫边境以至京城安全的重任。
镇罗营无天险可依,难于防守,为保障防御安全,建起上营下营两座城堡,为这一带的指挥中心,驻下重兵。东北方的上关城为防御的前沿,一旦有警,立刻出兵增援。再建起烽堠,联系周边城堡,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上营村老城砖
向阳花开看烽堠
小山上的烽堠
Tips:
关上村
交通 :从北京去关上村可选择的公交路线 :1. 乘地铁 15 号线至俸伯,换郊 99路 / 918 路至官庄路口,换乘 918 路区间至关上村。2. 从北京东直门枢纽站,乘852 路大站快车,至官庄路口,换乘 918路区间,到关上村。自关上村沿小路向北约 500 米,可到上关城,那里是一片果园,城周围残存碎石。
游览 :从地图上看,上关城已经贴近密云境内了。邻近的堡子里村也是长城沿线的城堡。
上营村
交通 :从北京去上营村可选择的公交路线 :1. 乘地铁 15 号线至俸伯,换郊 99路 / 918 路至官庄路口,换乘平 53 路兴隆北线,镇罗营下车可到上营村。2. 从北京东直门枢纽站,乘 852 路大站快车,至官庄路口,换乘平 53 路兴隆北线,镇罗营下车可到上营村。
食宿 :上营村是大村,食宿方便。
游览 :烽堠在村南,长城防御上的设施,值得一看,步行并不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