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陶瓷馆创建于 1952 年,最初在慈宁宫区 ;2018 年 3 月,武英殿调整为陶瓷馆 ;2025 年 5 月 1 日以新的布展接待观众。

故宫藏有约 36.7 万件历朝历代的陶瓷精品,90% 是景德镇官窑瓷器,绝大部分是清宫所藏。陶瓷展以时代发展为脉络,以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品为展示重点,既体现了中国陶瓷的洋洋大观,又是研究陶瓷的深海。这次展出的陶瓷文物年代下限延长至民国,展品数量增加了 1000 多件。

内金水河在武英门前蜿蜒流过

陶器

商代白陶刻几何纹瓿(bù小罐)

东汉青釉双系镂空香薰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我国最早的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是大自然没有的,是人类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东西,捏塑成型,工艺原始,器类简单,无刻意的装饰。陶器的制造对于人类生活产生了质的飞跃。

3000年以前,商代就生产出了瓷器,但造型不够规整,施釉较薄,釉色分布不够均匀。商周遗址中出土的青瓷器皿有瓮、罐、瓶、尊、碗、豆等,它们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

东汉有了成熟的瓷器,使用了与高岭土相近的瓷土,窑温达到1300℃,有弦纹、波纹等装饰。三国、两晋、南北朝虽是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却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发展阶段,瓷匠们在瓷土、成型、施釉、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革新。

混沌的泥土与水制成瓷坯,浴火重生,变成了晶莹的器皿,瓷器坚硬却不像铁那样冷漠,美瓷如玉,却不似玉那样稀有。

在观赏瓷器时,仿佛听到了泥胎在工匠手中摩挲旋转成型的声音,仿佛看到了在熊熊的窑火中釉彩神变。

邢窑白釉刻弦纹瓶、邢窑白釉花式碗

唐三彩武士

唐三彩骆驼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承盘

隋代虽然只有37年,但是隋朝的青瓷却卓有成就,釉色青绿而透明,釉面有细碎的片纹。唐朝盛世,瓷窑遍地开花。

越窑位于浙江上虞一带,以生产青瓷为主。越窑之名始于唐朝,越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密切,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唐末诗人陆龟蒙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青瓷釉色。

邢窑在河北内丘、临城一带,邢窑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产白瓷,质地细腻,釉色洁白,曾被纳为御用瓷器。越瓷青瓷、邢窑白瓷,被称为“南青北白”。

唐三彩的唐三彩盛行于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那时兴盛厚葬,唐三彩制品作为冥器陪葬。窑址在洛阳附近的巩义市大小黄冶村一带。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器物釉色多为黄、绿、白。“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有的器物只有一两种釉色,也有的器物上有黄、绿、白、蓝、赭、黑、紫、褐等釉色,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不管颜色多、寡,只要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就统称为“唐三彩”。

宋朝的时代风格不像唐朝那样标榜大气磅礴和情感炽热,不去追求肥美的形体和绚丽的色泽,而是注重睿智、隽永,追求平淡中韵味无穷,洞彻中平静和谐。宋瓷那清雅简洁的形体,或沉静、或变化的釉色,雅致的纹饰,窑口的兴亡,以及烧瓷师傅的传奇,给后人留下了千古感叹,宋瓷与宋词一样,俱是神品,美在气韵,魅在意境。

南宋官窑粉青釉折沿洗

南宋官窑粉青釉盘

南宋哥窑灰青釉葵花式盘

北宋至金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折沿盘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宋朝五大名瓷为: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都有官窑、民窑,以官窑为主。

汝瓷为宋五大名瓷之首,汝瓷不以刻花、划花、剔花、印花等美化自身,而是以器形雅致、素无纹饰、开片细腻、釉质莹润、釉色淡雅取胜,适应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因此北宋大内“弃定用汝”。汝瓷的釉色极为雅致,“天青为贵,粉青为尚,葱绿偏蓝弥足珍贵。”

汝窑官窑主要为皇家烧制文房用具,以及洗、碗、尊、盘、瓶、盏托、水仙盆等器形,例如北宋的“汝窑青釉洗”,笔洗很小,釉下有无数细细的蟹爪纹,明朝人说“汝瓷有蟹爪纹者真”。

有专家认为汝窑官窑烧制时间只有20—40年左右,又仅为大内烧制,因此留存在世的汝窑瓷稀少,截止到2015年11月,全世界珍藏有据的汝瓷只有92件,大多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传世仅3件,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承盘传世仅1件,汝窑淡天青釉色碗传世仅2件。

因为汝瓷的高雅,后朝屡屡仿制,但是汝瓷容易被辨出真伪,关键是仿制不出釉色。汝瓷釉料中有玛瑙末,烧制中玛瑙没有完全烧透,极细的玛瑙微粒散射外部光,所以汝瓷釉色“亮而不贼亮”。细看汝瓷釉色能看到有若隐若现的“粉红彩晕”,只要有这个“粉红彩晕”,其他汝瓷特征都能对上号。宋代杜绾在《云林石谱》中说:“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澈。” 烧制汝瓷的温度略低于玛瑙熔融的温度,汝州玛瑙细粉处于微熔未融的状态中,所以汝瓷具有独特的釉色。

北宋“定窑白釉模印孔雀牡丹图盘”

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

南宋兔毫盏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纹碗

至元十年(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为皇家烧造瓷器。元代瓷器以青花瓷为代表,用含钴的颜料在瓷坯上绘出花纹,然后挂上透明釉,高温烧制后成为蓝花釉下彩。元青花以青为彩,青花、白地儿的瓷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和谐美,比如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青花发展起来后,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技法就显得古拙,远不如青花俏丽,因而逐渐退缩。

元青花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热销商品,许多国家的贵胄在家里最显贵的地方陈设着元青花瓷,如今拍卖会上每件元青花都是天价。

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在康熙的授意下,宫廷造办处将景泰蓝的技艺移植到瓷胎上,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即珐琅彩瓷,正式名称是瓷胎画珐琅。景德镇御窑烧制出洁白细致的瓷胎,运到宫里,画师按造办处如意馆的画稿在瓷胎上作画,然后在瓷胎上按照画稿精细、准确地涂上珐琅彩料,阴干后在宫里里烧制。“珐琅彩”工艺研究、试制了 30 多年,康熙五十九年才获成功。

明青花瓷

永乐青花海水江崖图香炉

明成化鲜红釉盘

明正德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

明万历酱红釉瓷器

乾隆朝的制瓷工艺登峰造极,有青花玲珑瓷、像生瓷等特种工艺瓷。像生瓷仿古铜、竹木、漆器、瓜果梨桃、各种动物,惟妙惟肖,叹为观止。

同治、光绪年间盛行成套瓷器(盘、碗、碟、杯、罐、瓶、调羹等同一花色)。大雅斋瓷器是慈禧的御用瓷,绘以牡丹花、芙蓉花、海棠花、牵牛花、桃花、荷花等花卉 ;雀鸟以画眉、鹭鸶、绶带鸟、鹦鹉为主,画面清新多彩、细柔流畅,寓意吉祥,釉色十分丰富,娇艳的釉色有浅藕荷地、粉红地、翡翠地等。大雅斋瓷器从器型、釉色、绘画纹饰,无不适应慈禧的审美,文化色彩并不浓郁。

考古发掘证明中国陶瓷外销至迟始于唐代,元代瓷器广销海外,从东亚越印度洋,至波斯湾。明清时代通过海上丝路,中国瓷器远销欧洲,18世纪流入欧洲市场的中国瓷器应在1亿件以上。中国卓越的制瓷技艺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瓷器远销海外不仅仅是经济交流,更是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

成化斗彩杯

明成化斗彩(海水天马图罐、寿石化蝶图罐)

嘉靖五彩鱼藻纹罐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螭耳

清康熙珐琅彩蓝地缠枝牡丹纹碗

Tips:

陶瓷馆中的每一件展品前都有二维码,观众用微信扫一扫就可以深入了解展品。

陶与瓷的区别 :1. 原料土不同 :陶器用泥土为原料,而瓷器必须用高岭土或瓷土 ;2. 烧制温度不同 :陶在 800℃下焙烧,瓷在 1200—1300℃的高温下焙烧 ;3. 陶器烧制而成后,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而瓷器胎体无论薄厚,烧制后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常为单面挂釉,器内特意不挂釉(具有特殊功效,如泡菜坛),凡瓷器必里外挂釉;陶器造型多古朴粗旷,瓷器的造型多清雅精细。

制瓷工艺:选土(高岭土、瓷土、瓷石)→粉碎→淘净→练泥→再淘净→成形→干燥→修坯→画坯(坯上彩绘)→上釉→修釉→阴干→装入匣钵→满窑(合理装入窑内)→炉烧(入窑烧制,1200—1300℃)→出窑后釉上彩绘→入窑烘焙→开窑。

乾隆粉彩桃纹天球瓶

清道光粉彩御窑厂螭耳瓶

同治大婚用瓷

大雅斋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