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的蓝色恋歌

我从充满莫兰迪色系的里斯本前往波尔图,城市的色彩宛若兑水后溶解继而逐渐淡化,直至在岁月的拉扯下被完全隐去。于是我开始想象一定有一位专为城市上色的画家,行到波尔图便搁笔封墨,任其自然发酵,明亮或黯淡,浓郁或柔和。“嘭”的一声,像打开了一瓶陈年红酒,波尔图便这样不疾不徐地倾倒在我心里。

很难精准地描述波尔图的城市肌理,这座位于葡萄牙北部面向大西洋的港口城市,需要用走路的方式,轻轻缓缓地挪移、靠近、触摸,才能慢慢亲近它。蓝白瓷砖墙随着城市一同生长起来,成为波尔图乃至葡萄牙的一道独特景观。高密度的青花瓷巧妙地嵌入楼宇、教堂、火车站内,从外壁到室内的穹顶处,青花瓷以绘制画的形式,替城市勾勒出一幅幅具有时代印记与浓郁个人色彩的图景。满城溢出的瓷砖画在常年日光充沛的港口之都,显得愈发清亮与光滑。

发端于中国唐宋时期的青花瓷,经历了时代的更迭与翻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为欧洲与亚洲搭建了贸易发展的通道,青花瓷便在这一时期传入葡萄牙。绘画师也从中获取创造的艺术灵感,他们尝试着改变绘画的既定模式,在铺设的青花瓷上作画,精湛的手绘技艺与来自东方的瓷器相互渗透,审美在这一刻得到了共识。只是附着于上的画面已经从中国的古墨山水、松涛文竹变成了《圣经》里的故事。

在波尔图的老城区悠闲漫步,随处可以捕捉到青花瓷铺就的民居建筑,但这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被誉为“最美火车站”的圣本托火车站是无数旅客来波尔图必去观光的地方,火车站位于波尔图市中心的广场,从外立面看过去,只觉得庄重恢宏。进入车站的内部,前厅三面挑高的蓝白瓷砖壁画成为整座建筑的亮点,往来游人如织,衬得壁画编绘的景象与现实人群拥有了时空交叠的错落感。细看每一块瓷砖上绘制的内容,描述了12世纪到15世纪的葡萄牙,贵族婚礼、民间世集、街巷市井的丰富场景,这些“蓝白手绘”皆来自葡萄牙艺术家豪尔赫·哥拉索之笔。据说当年设计火车站的建筑师专注于营造建筑内外结构的美感,导致忽略了功能性,在设计图纸的过程中,一度遗漏了售票处。

我站在圣本托火车站的穹顶之下,仰头便触见了瓷砖画里的故事。它们经由艺术家的神来之笔,拼接成一幅幅极具观赏性的人文故事绘,我一时难辨是人与景观隔着时空在对话,还是旧历的辉煌从未离开过。那天恰好在我身侧来了一个旅行团,我蹭听了一会讲解,导游提到中国的青花瓷因稀有而珍贵,在西方人眼里视其为白色黄金。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让葡萄牙人近距离领略了东方器物之美,当时葡萄牙人已经把摩尔人的彩色瓷砖画引入了建筑中去,来自遥远东方的青花瓷给了葡萄牙人无限灵感。于是便有了后来经典的“葡式蓝”。

建筑是流动的时间

去杜罗河的路上,要经过好几个连续性的纵深长梯。也许好风景偏偏于此,须得为它付出一些耐心和时间,见到它的时候才会产生珍惜的情分。路易一世大桥横跨杜罗河,连通起老城波尔图和河对岸的加亚新城。路易一世大桥是一条横跨杜罗河的钢铁拱桥,也是欧洲最大的拱形桥之一,因为是车道分离的设计,高低两处区分出两层。拱形桥的造型与埃菲尔铁搭的底层相似度极高,后来得知这座桥是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师的徒弟建造的,也就理解了它们诸多相近的缘由。

对岸的新城以市集为主,沿街商铺、餐吧分布密集。靠老城的河岸则更被本地人青睐,或许每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的“塞纳河”。人们在这里席地而坐,直到晴暖的日光慢慢融化。散落在波尔图街头巷尾的演奏艺术家,把这座含蓄的城市一点点唤醒。我随几个陌生的女孩坐成一排,听完一整首轻快的葡萄牙语歌曲。人如鸽群聚散在共同的场域里,又处处寻觅河畔四周的养分。我很乐意坐在杜罗河岸边待一下午,把自己当作露天观众,往来人群是秀场里的模特,也能收获很多时尚资讯。当地人把城市的色彩融进了血液里,只用些微的亮色轻盈点缀,成果却是极好的……

Tips:

波特酒

沿街的伴手礼店里,波特酒都可试尝。店家为旅客准备了袖珍版本的波特酒,包装精致,可作为伴手礼或是纪念品带回家。

波尔图主教堂

这里曾经举办过很多欧洲皇室的婚礼,大教堂的位置位于市中心的一座小山上,这里拥有极佳视野,可以观赏杜罗河全景。

灵魂教堂

这里也是一度风靡于Instagram的打卡胜地。外立面被青花蓝瓷砖铺满,美观气派。据说艺术家使用了接近16000片瓷砖画出了各类《圣经》故事。在20世纪初,书籍是王室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