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位于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霍山南麓,是一座有着1800年历史的古刹,原名俱庐舍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亦称阿育王塔院。到了唐代,取“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之意,始称“广胜寺”。

广胜寺分为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部分,上寺在山脊处,下寺与水神庙相邻,坐落在山脚下。上寺的飞虹塔、下寺的《赵城金藏》与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广胜三绝”,又与上寺大雄宝殿前的唐柏,被称为广胜寺的“三绝一奇”。1961年,广胜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宝刹聚上寺

坐摆渡车一路上山,还看不见寺庙的踪迹,唯见山林间一截挺拔的七彩佛塔直入云霄。登上山巅,飞虹塔更显巍峨。寺借山势,山门高耸,檐下悬着蓝底金字“广胜禅院”四字匾额,两侧一副对联:飞虹宝塔迎日月光明普照广胜寺,金版藏经留禅院佛学流布大霍山。两尊元代金刚守护两旁,肃穆威严,历史的厚重与静谧感迎面而来。

进山门即是塔院,女儿墙环抱四周,在寺内自成一体。飞虹塔前身是阿育王塔,即佛祖舍利塔,元代毁于地震,现为明代建筑。飞虹塔为楼阁式佛塔,底层为木回廊形制,内部由青砖砌成,八角十三层,高47.6米,十字歇山顶,整体形制别具一格。塔身五彩斑斓,宛如雨后彩虹,因此得名“飞虹塔”。它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多彩琉璃塔,号称“中华第一琉璃宝塔”。抬头观赏,由碧绿、金黄、橙黄、牙白组成的佛像、法器、亭台楼阁、花鸟虫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组成流光溢彩的婆娑世界。

飞虹塔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塔之一。这座琉璃宝塔,是明代山西民间琉璃烧造技艺的宝库,为中国琉璃塔中的杰出代表。明代北京城的琉璃烧造技艺就源自山西,沿京西古道辗转进京,至今还保留有前门外琉璃厂和门头沟琉璃渠的地名。其实大多数人对飞虹塔并不陌生,央视86版《西游记·扫塔辩奇冤》中唐僧扫塔的场景,即在此塔拍摄。

穿过塔院,第一进院落是弥陀殿。殿内的弥勒佛与别处又有不同,尤其是面貌,显得更为家常,像极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见过世面又乐观善良的“破老汉”,自带风霜的那种,透着亲切与熟悉。穿过弥陀殿,两棵高大的侧柏立在大雄宝殿两侧,一棵左旋,一棵右旋,很自然的留出大殿的正门,像两位伸手迎客的童子,属实少见。这就是传说中的唐代侧柏,广胜寺的“一奇”。唐柏的生命力依旧旺盛如斯,挺拔帅气,1000多年的岁月貌似并没有在它们身上留下太多沧桑。

大雄宝殿悬挂着一幅极为少见的四字匾额“光辉万古”,字体端庄内敛,颇有气象。导游提示,这也是广胜寺的宝贝。仔细看落款,上书“皇四子和硕雍亲王敬书”。大家均是一脸的不可思议,能拉来雍亲王题字的,那得是多大的人情,据说山西仅此一处。雍正皇帝的题词北京城不算少,但雍和宫外其实并不多见。

大雄宝殿之后是毗卢殿(也叫天中天殿),两旁分别是韦驮殿、地藏殿和送子观音殿。石雕、木雕、泥彩塑的佛像在不同的大殿里端坐,游客和信徒都沉浸在佛家的世界里,感觉整颗心都静下来了,文化的感染力扑面而来。历史仿佛瞬间凝固了,我们小心翼翼地驻足观看,怕踏错时空,惊扰了山寺醉人的宁静。

壁画精美水神庙

从上寺下山,直奔下寺。

穿过世界灌溉遗产项目——霍泉灌溉工程,是下寺的山门,其南侧的红色建筑就是水神庙。霍泉,不似济南趵突泉那般精巧,而是大面积地到处喷涌,水量可观,柔顺里透着一股子北方山里汉子的粗粝。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霍泉出霍太山,……西南径赵城南,西流注入汾水。”霍泉灌溉工程始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近1400年的历史,千百年来默默地造福一方百姓。中国人的惯例,有水的地方,就有祭祀水神的庙宇,霍泉也不例外……

Tips:

交通:建议自北京坐高铁至霍山东站,可租车前往景区。

票价:广胜寺门票70元,观光车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