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故居(归安会馆)原为浙江归安县(今湖州)人士在京的聚集地,是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晚年居所。沈家本在此潜心著述,对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这里展示沈家本生平及贡献,也是研究法治进程的重要实物见证。探访沈家本故居,不仅能够感受一位法学先驱的思想光芒,也重温了文化的传承与变革。

归安会馆上斜街最早建起的会馆之一

上斜街是北京南城古老的胡同之一,东起宣武门外大街,西至下斜街,由于距离热闹的宣武门只有一步之遥,这条600米长的胡同在清代曾集中了十几座会馆,寓居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文化精英、仕宦商旅,成为京城人文荟萃之地。如今依旧可以从沿街高大的台基、斑驳的木门、古朴的青砖小楼中窥见繁华的往昔。午后,我们从上斜街东口往里走,西行约200米,左手边出现了一座刷着白粉山墙的院落,带有几分江南风韵,这就是此行要寻访的沈家本故居,其前身是归安会馆(又称吴兴会馆)。

归安县旧属浙江湖州府管辖,与乌程县同为府城两个附郭县,是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也是科举大县,为了方便同乡进京赴考寓居,县里出资建起了这座会馆。会馆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中已标注了这处院落,是上斜街最早建立的会馆之一。老地图中可以清晰看出,会馆南北宽、东西窄,分为三个院落,格局与今日相同。彼时上斜街北侧还是一片白地,这里靠近护城河,地势低洼,归安会馆的后墙比街道高出近2米,显得气势巍峨。

会馆正门开在金井胡同,是一座气派的朱漆金柱门,五蹬青石台阶,檐下有苏式彩绘,墙上挂着中国司法研究会、沈家本故居牌匾。门前正对着一座盖着玻璃地板的小平台,一旁歇凉的老人告诉我,此处曾建有一座砖雕影壁,有七八米长,中间是荷花牡丹图案,是归安会馆的标志。从前北京民宅一般不建这么高大的影壁,这是在京同乡会为了彰显门面特意修建的,初次来京的举子到附近一打听就能方便地找到会馆。上世纪70年代,影壁上部被拆除,拆下来的青砖都盖了房子,时移事往,现在只能透过玻璃看到下面基座了。

沈家本祖籍湖州归安县,是清末名臣、著名法学家。他7岁时随父入京,在宣南坊和归安会馆寓居多年,后来被同乡会公选为“会馆提调”,成为总负责人。1901年,北半截胡同兴建了一座规模更宏大的湖州会馆,这所不到30间客房的归安会馆逐渐冷落。于是沈家本出资买下会馆,改建为寓所。现在正门旁有一个金属栏杆围起的井圈,老人说这就是金井胡同的由来。小巷中间有一口水井,冬天井台结冰,取水时常有人滑倒,沈家本看到后,命人给井台周边安装上了黄铜护栏,人们俗称“金井”。从这个小小的善举就能看出这位法学家的细心与仁厚,民国年间这条无名窄巷有了“金井胡同”的正式名称。

沈家本故居从废弃会馆到法学摇篮

走进故居,面前豁然开朗,前院呈横宽竖窄的长条形,西侧是高大的三间正厅,西耳房三间,东耳房的位置就是故居的标志性建筑枕碧楼,这种不对称的格局使这座四合院融入了南方庭院元素。三间正厅曾是归安会馆的主体建筑,一明两暗。最初为前后穿堂,当年同乡会为了彰显财力,特意将这座建筑修得非常高大,作为团拜和集会场所。沈家本作为朝廷重臣,经常要在家中会客,因而正厅和枕碧楼都集中在前院。

正厅中间摆放着沈家本半身塑像,目光慈祥,神情悲悯,后墙上挂着他《刑案汇览三编》《大清民律草案》《律例杂说》《刑事诉讼律草案》等著作的要旨摘录,语句间闪耀着人文情怀。两侧是《沈家本生平展》,分为青少年时期、刑曹生涯、任职地方、修订律例、斗室蠖居几部分,概括了这位法学先驱者的一生。沈家本出身法律世家,他的父亲沈丙莹曾长期在刑部任职,精熟律例,勤于职守。沈家本1864年进入刑部担任员外郎,一干就是近30年。这个职位品级虽然不高,但却是一线办事人员,可以接触到各类复杂案件,不仅需要严密推理,还要对清朝乃至历代法律都非常熟稔,是技术型职位。

东墙下的展柜中有一件沈家本录写的《钦差查办事件》奏折:“至杨乃武,原供十月初三日由杭州回到余杭,路过仓前镇地方,向钱宝生药铺买得红砒。及查覆訉供词,复称系十月初二日,在钱宝生铺内购买。查买砒日期不容稍涉含混,何以原供与现番供词互相参差……”这就是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1873年,举人杨乃武被诬告与葛毕氏通奸杀害本夫,被判死刑。后经浙江士绅联名上书,交刑部反复查勘,最终洗雪冤情。沈家本当时正在刑部任职,全程参与了案件勘察,亲笔记下了反复查验案件的经过……

Tip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井胡同1号。

电话:010-63155505

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