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北京剧装戏具制作工艺自明代发展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在我国服装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今天研究古代服饰文化最鲜活的资料。从初具萌芽时期的造型简单、工艺简陋、品种单一,发展到品种众多、造型丰富、工艺成熟的民间艺术技艺,剧装戏具制作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沉甸甸的历史,折射出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光泽。
从天桥往北,临近珠市口的地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叫西草市,这里也被称作“剧装一条街”。这条街从20世纪初就陆续聚集了一批经营刺绣品的店铺和京绣庄。当时在北京南郊小红门附近的肖村,居住着很多绣工,西草市的店铺揽收的活计,会交到肖村的绣工手中。这里的店铺不卖别的物品,就经营剧装和各种京绣制品。到今天,哪家需要剧装戏具了,仍然首先想到这条街,因为这里有在全国剧装届首屈一指的北京剧装厂。
北京剧装厂也是我国最大的京剧服装生产厂家。梅兰芳、程砚秋、李万春、马连良、周信芳、裘盛戎、荀慧生、杨秋玲、叶少兰、张君秋、刘长瑜、赵燕侠、王蓉蓉、张火丁等几代著名演员的演出服装,很多都出自这里。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保护单位就是北京剧装厂。
进入21世纪后,剧装戏具生产占用场地多、生产周期长、功效极低的矛盾日益凸显。北京剧装厂将生产车间从西草市厂内转移到河北省肃宁、定兴、张家口等地,由派出的技工师傅到各加工点进行指导。西草市的厂区现在主要用于展陈,走进其中,可以观赏到各种戏剧演出中使用的精品,还可以体验戏服绣工的制作。
说起剧装,一般人可能没有直观印象。但在电视剧中,人们对明清官员官服上的“补子”留有很深刻的印象。这补子在剧装中是重要组成部分,是京绣技艺在剧装上的典型呈现。补子其纹样按品级而定,明清略有不同。清代,文官用飞禽象征文采,武官为走兽表示威猛。文官图案从一品到九品都有定式:一品绣仙鹤,二、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武官图案分别是: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剧装戏具分为衣(戏衣)、盔(头盔、帽子等)、杂(髯口、靴鞋等)、把(刀枪把子等),是中国传统戏剧表演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自徽班进京,京剧崛起,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剧装参酌我国传统日常生活服装样式,经历代艺术家的提炼、概括、美化、装饰,形成了一整套类型化、程式化的专用服装,具有可舞性、装饰性、观赏性的特点。剧装为表演服务,有助于丰富表演动作和舞台色彩,且超越时代、季节的限制。经过长期的发展,剧目中角色的装扮已形成固定模式,人物身份、职位、年龄的装扮,在式样、色彩、图案上都有严格的区分,使熟识的观众一眼就能认出站在舞台上的演员演出的是某出戏中的某一角色。
剧装的款式主要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种类。
剧装的颜色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为正色,有红、黄、绿、白、黑;下五色称为间色或副色,有紫、蓝、粉、湖色(包括湖蓝、湖绿等)、古铜(秋香色)。中国古代黄色为帝王专用色,京剧中黄色蟒袍也为剧中皇帝、皇后、贵妃等专用。杏黄色为剧中王子、亲王、王爷及有地位的老旦等一类人物的角色穿用,如刘秀、刘备、吴国太、李艳妃等。红色蟒袍多为剧中公伯王侯、驸马等显要人物穿用,如杨延辉、曹操、孙尚香、杨玉环等。红色官衣则为三品以上的官员、状元、使官等一类人物穿用。在京剧舞台上,区分官员级别有“红为府、蓝为县”(红色官衣为知府,蓝色官衣为知县)之说。
剧装中为舞台人物制作的盔头种类有四五百种之多,比较常用的就有200多种。从外部形态来区分,盔头大体可分为冠、盔、帽、巾四大类,这四类冠帽无论从形态、质地、样式上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从制作工艺上划分,盔头可分为硬胎和软胎两种,亦可称为硬盔或软巾。由于按照外部形态区分的方法更直观、易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被更多地采用。
盔头制作工序有:打袼褙、喷花纹、镞活、拼活、掐丝、贴里子、刷底色、沥粉、刷清漆、贴金、走金、点绸、承装。
靴鞋是传统戏曲服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厚底靴、朝方靴、虎头靴、快靴、登云履、洒鞋、彩鞋、抹子、旗鞋等,靴鞋的样式有长筒、高帮、半腰、矮腰、薄底、厚底等。京剧舞台上的靴鞋是以生活中的靴鞋为原型,予以夸张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靴鞋制作很费功力。中靴底的制作颇费气力,尤其厚底儿靴,要用数百张纸当衬里,上面垫厚牛皮,下面垫棉布,经工人一针一线纳制而成。靴帮的制作工艺也比较考究,不仅材料质地不同,颜色各异,而且不少靴帮须绣不同的图案。
剧装戏具制作是一门集美术、工艺、剪裁、刺绣等于一体的综合技艺,融合了很多专项技艺的顶级工法,达到完美的统一。
孙颖作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直在传承非遗文化。1976年,孙颖从北京工艺美术技校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剧装厂技术科资料室工作。1982年,她考入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原名: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职工大学)工艺绘画系,全脱产学习3年,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1976年到1979年之间,她主要从事现代戏的资料编绘设计工作。1979年恢复传统戏排演后,她开始真正学习设计传统戏装。那时候,像张君秋、袁世海、刘雪涛、李世济、刘秀荣、杨荣环、赵燕侠这些名角都来过北京剧装厂,孙颖先后为他们及多位名伶设计过剧装。
2008年4月,孙颖被确定为北京戏装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6月,被文化部正式认证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传承非遗,孙颖在北京剧装厂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负责为故宫复制了大量的京绣精品,其中有许多是国家一级文物绣品。
孙颖还应邀在北京 APEC 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重要活动上,现场表演其精湛的制作技艺,让中外宾客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孙颖退休后返聘担任北京剧装厂有限责任公司业务副厂长及总工艺师,负责承揽业务、监制生产,并参加一些展览表演等活动。2025 年至2025 年,每年均有作品参加北京“工美杯”大赛,每年监制完成 20 余部新戏服装。她还应邀到北京服装学院等多所专业院校授课。东城区非遗中心组织面向社会的公益性非遗项目活动“心手相传”在北京剧装厂也有一个体验点。每次到活动时间,孙颖就会来到厂子里,将剧装戏具技艺的前世今生向来体验的大人和孩子们,娓娓道来。
Tips:
地址 : 北京市东城区西半壁街 10 号北京剧装厂
电话 : 010-65112173
开放时间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