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赐名“天义常”

葡萄常料器是北京独有的以葡萄为造型的玻璃工艺品。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居住在北京的蒙古族后裔常在,在改进其母制作泥葡萄的基础上,独创出了玻璃葡萄,以形象生动名扬京城,被人称为“葡萄常”。

曾经,一位蒙古族妇女住在崇文门附近正蓝旗的蒙古营里,靠皇宫发放的俸禄维持生活。后来由于清政府经济压力停止了他们的俸禄,一家人搬了出来。靠制作用泥土为原料,涂上颜色的果品摆件,在街头叫卖为生,其中就有泥制的葡萄。

家里的儿子韩其哈日布,汉语名字叫常在,从小跟着母亲学做泥的瓜果。10多岁时,他的手艺就已经很成熟。成年后,常在将泥葡萄珠改成用玻璃料质。他买来烧玻璃的原料、颜料和坛子等什物,在家砌了火炉,烧制玻璃葡萄。用低温烧制出的玻璃葡萄,亮晶晶、光闪闪的,拿到集市上去售卖,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步步高升

葡萄花篮

春华秋实

葡萄常何以天下扬名?那还是源于慈禧太后的一次祝寿。

清光绪二十年农历十月初十(1894年11月7日),是慈禧太后的寿日。这天,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前花团锦簇,摆满了文武百官进贡的寿礼。慈禧太后在寿礼面前浏览时,看到其中有一架3米多高的葡萄。此时已是深秋初冬,花木枯黄凋零。这架葡萄却叶儿碧绿,一串串紫莹莹挂着白霜的葡萄煞是喜人。慈禧便要太监给她摘下一串来尝尝。太监回禀她说这葡萄不能吃,因为它是假的。慈禧不信,命太监摘下一串来,托在手上仔细观看,见真是假葡萄,便叫把做葡萄的人招进来见见其人。常在被传进来,给慈禧太后请安。慈禧大喜,问常在是不是开字号做买卖。常在回答说没有。慈禧便说:“赐你一块匾,做买卖去吧!” 几天后,宫里派人给常在家送来了慈禧亲笔题写的一块匾,上书“天义常”。此匾一米长,半米宽,黑底金字,有慈禧的题款和大印。为了感谢老佛爷恩典,常在又精心做了一批玻璃葡萄和葫芦送进宫去。据说,那套“子孙万代”葫芦,至今仍在故宫博物院内珍藏。慈禧赐匾“天义常”的事情很快轰动了京城。常在的作坊生意兴旺,整日订货者不断。京城大户人家以有常家的玻璃葡萄为荣,进京的达官贵人、臣贾豪商,也以带回一串天义常的葡萄为乐事。北京人习惯用做买卖人的姓氏来称呼那些小店铺,常家也被称为“葡萄常”。渐渐的,在人们口中“葡萄常”代替“天义常”的字号。

硕果

葡萄常第七代传人常开心

1914年,常家精心制做的一套各种色泽的玻璃葡萄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了大奖。这是常家几代人心血泪水的结晶,也是中国民间艺人的荣誉

2011年,料器(葡萄常料器)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馨香常在

Tip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门外大街7 号4 层东城区非遗博物馆

电话:010-67091126

时间:需提前预约

常弘、常燕在国子监展示葡萄常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