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有主持或掌管的含意,多用在大部门或单位,现代部委有综合司、财务司,古代也有巡检司等。而司用于村落却罕见,南山路边垣便有特殊,且接连出现四个。

四个村名源于明代驻军,以数字排列,而出现了跳跃,自二司始,结束在头司。自西向东顺序为 :二司、三司、四司、头司。对这种特殊,当地有传说 :由于不明原因,头司人犯了“满门抄斩”罪,连夜逃到大山东部,躲过一场大劫。这话听起来牵强,像传说故事。如此大罪,跑出仅几十里怎能逃脱。延庆区文化和旅游局的专家认为,头司原本排在最西部,且遗址尚存。为加强永宁一带的防御,把头司调到最东部。

不指明不知二司城堡残墙

二司村新貌

二司遥望雁羽山

静谧的三司村

二司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房屋依地势而建。村子不大不小,有历史传承。古时村里有两口井,一座 龙 王 庙。 光 绪《 延 庆 州 志 》 中说 :“二司属永宁卫管辖,四十三户,二百三十二口人。共地四顷。”如今村里有 100 多户,200 多口人。山村面貌也今非昔比,令人刮目。村里盖起许多新房,整齐有序,间或有二层小楼。村内民宿不仅有客房,还有游泳池,档次不低。

几位老人在村口聊天。问起城堡,老人顺手指点并说 :有城堡,还有墩台。平整土地时,天天刨墙垫地,墙体逐渐消失了。有朝一日盖,就有朝一日拆。老人的话轻松风趣,似乎带点儿哲理。古人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定然知道材料不会永固。而城墙与此有别,考虑的也非长久,而是结实牢固,经得住撞击炮轰。

柳树后面看到墩台,黄土夯筑,仅存两三米高,顶上长出几棵小树。民居夹在墩台与城堡之间。城堡建的高地上已为一片耕地,种有玉米及高粱、谷子等,也种有果树。有老人忙于农活,正是播种季节,撒下种子。四处寻看,空空荡荡,并无凸起之物,经老人指点才找到城堡遗址位置。

三司村城堡东北角仅存

三司村老民居

城墙已如土垄,围在四周,略呈梯形,一面墙体有弯曲,各边长约百十米。城门处已无明显特征。城堡不是正向,东北角指向正北,残墙连接着南山路边垣,城堡一面墙利用了边垣建造。站在城堡残墙上观望,远处高山耸立,像骑坐的马鞍,更像展翅高飞的燕子,那就是燕羽山。边垣有如巨龙蜿蜒至山顶。

残墙连接坡下一片耕地,四周也有土垄,与坡上那片耕地相似。黄土处立有长城文保碑 :二司城堡。城堡会建在低矮处?仔细查看石碑周边黄土,不见夯层,却看到呈现出暗红色,是烧过的迹象,相隔不远还有几处。这应是砖窑的遗址,而非城墙。这一带的黄土正是烧砖的材料。建造城堡边墙,就地取材,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使用帑银也要精打细算。

来到了三司村,也就到了燕羽山下。村子三面环山,仅一条公路连向山外。交通不便,限制了村子的发展,吃水用水更是多年的难题。古老的村子流传着句歌谣 :“三司人,看三国,没水吃,炕干锅。”改革开放以后,村里有白河引水渡槽流过,又打了水井,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植树造林,种瓜种菜,绿化了荒山。古老山村弥漫出花香,果园织缀出锦绣。如今也有了新歌谣 :“三司的苹果,石河的杏儿,咬上一口甜心窝。”

刚进村口,率先看到了头顶上横跨东西的渡槽,石块垒砌,很是漂亮。美丽乡村令人耳目一新,树木葱笼,小桥流水,景色怡人,宁静安逸。村里有民宿,来此休闲宜养,是个好去处。

三司曾是个不小的地界儿,人口也多。家族多是明代戍卒的后裔。光绪《延庆州志》记,有十顷耕地,六十五户,三百五十三口人。寺庙有三座 :关帝庙、龙王庙与观音庙。争战戍边的年代,企求神灵保佑平安。水患处建龙王庙,而缺水之地仍需龙王爷帮助,天降甘露。

三 司 村 现 有 200 多 户,500 多口人,人户增加不少,面积扩大,村容美丽。公路两边盖有房屋,坡地一侧最为密集。这里地势高,可以有效防范山洪,古人当然会选择这里建造城堡。上了坡,相会了古城。偌大的城堡,现今仅存下东北角,方方的,黄土夯筑,似为垛脚,形如墩台。墙根处垒有毛石,有旧城原物,也有别处找来码放的。近些年人们有了文物意识,把仅存的墙体保护起来。墙下立有长城文保碑 :三司城堡。三司村发生着变化,行走古城,内里新房不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而街巷狭窄了。当年古城有一条东西大街,已不宽敞。民居中难以看到城砖,城堡用砖可能不多。

四司村房子墙上留下的字

四司村古戏台

四司村里有古井

四司村清代的槐树

四司村用了几十年的水井

村民保持着纯朴民风,打听去四司怎么走,得到了细致的指引 :大路好走,远一些,沿渡槽旁小路走要近,路面不平整,会巅簸。简短的接触就有了深刻的感受 :朴实,热情。这是否会有几百年的沿袭?城堡作用消失,士兵各谋生路,留下来的则把此地视为故土,休养生息,与大自然相融,在大山中劳作,艰苦的条件培育了山区人的品格。

绕道至燕羽山东侧,来到四司。村子古朴,率先看到了一架辘轳,井台洁净,有 50 多年的历史。井约 20米深,水质好,烧水没水碱。现在村里家家有自来水,却依旧愿意吃这口井里的水。水井旁有戏台,建筑已无,而台面完整,角部石块錾得方正,显出建造精心。

戏台对面有寺庙,殿房经过翻修,一排九楹,宽敞气派。九楹的房屋极为少见,其中五六楹是寺庙,另外几楹做过它用。寺庙曾做过村大队部、学校、小卖部。寺庙何名,无人知晓。光绪《延庆州志》记,村中有龙王庙,不知是否即指此庙。村子向南,于两山之间也有一座龙王庙,之后毁坏,近年于旧址上重建,辟为青龙潭景区。

寺庙的外墙上看到了长城文保碑 :四司城堡。向北看到了一段南城墙,想看得仔细,走下坡。这里有古井,上面有井盖,无辘轳,可能已经废弃。老房子不少,一处已经倒塌,只存破损的门脸。门道里的砖墙完好,当年是个大宅院。透过遮挡的铁栏,能看到倒塌房屋后面的南城墙,黄土夯筑,夯层清晰细密。

长长的街道,能觉出古书里记述的“东西街一”。城堡还存有北城墙遗迹,与南山路边垣相连。东西城墙遗址已无,凭借村里人的指点估算,城堡南北宽约百米,东西长有一二百米,呈长方形。村里 60 多岁的人记忆,小时候城墙就残了,90 岁的老人也没见过完整的城墙,看来城堡损坏的年代久远了。村里房屋墙上能见到老城砖,当年城堡上有包砖,建造坚固。

城里有棵槐树,树干不空,充满活力。三根枝叉高耸,伸向天空,仿佛在呼唤着什么,或曾看到过完整的古城,未知来世,感叹今生。树身上有牌,清朝国槐,约 230 年,为二级古树,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认定。

城堡北城墙开出豁口,便于村民进出劳作。村北远山连绵,近前种植着玉米、蔬菜等作物,耕地养育着祖祖辈辈的村民。清代光绪年间有 6 顷耕 地,35 户,192 人。 而 今 村 里 有100 多户,200 多人。人口增加,耕地也进一步扩大,不仅有粮食,还有果树。这是致富的产业,村民生活有了巨大变化。

头司村

头司村城堡残墙可见密实夯层

头司村附近的边垣为长城文保单位

自四司东北而行,来到头司。头司距永宁只有 16 里,四个司中距离最近。村子地处山前台地,南靠连绵的南山,附近的彭家窑、西灰岭均为险要之地。燕羽山东侧仅一个四司,兵力明显少了。

清代时头司人口不多,有 26 户,132 口人。土地也少,只有 2 顷 50亩耕地。村里大多姓氏家族为明代屯戍士卒的后裔。头司属永宁卫管辖,建有城堡,城内有一条东西大街。村中还有关帝庙、龙王庙。而今城堡仅存一道墙,断续百十米长,四五米高不等,不直,且略有弯曲。墙体上的夯层细密,夹杂着碎石混夯,能感觉出结实宽厚。城墙紧贴公路边,残存很薄,为防止大雨冲坏倒塌,上面遮盖了苫布,墙外挡上铁板,墙体下砌了保护石基。

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百十口人,以农业种植为主。村口牌楼建得漂亮,三个大字醒目 :头司村。村口有村委会与村党群服务站,对面有一块空地,摆放着多种健身器材,为村民娱乐生活的场地。

村外几百米处有断续的黄土夯筑城墙,沿山脊起伏。高处建有墩台,台台相望,传递军情,这是南山路边垣。当年墙体连续,现在路口边垣墙体断开,能看到黄土夯层,夹杂有碎石。墙下立有文保碑 :长城头司段。军情紧要,兵力配备自有统一部署安排,于明代后期把头司从西边调到此地,协助永宁防御,守住要道,防护山陵。

Tips:

去二司可在德胜门乘坐 919 快,在南菜园站换乘 Y07 路、Y08 路,到二司路口站即可。村里民宿餐饮方便。

去三司可在德胜门乘坐 919 快,在南菜园站换乘 Y08,在井庄下车,徒步可到三司。有民宿,小桥流水,景色怡人。

去四司村可在德胜门乘坐 919 快,在石河营站换乘 Y23 路,四司村有站。村有水井、戏台、城墙、老街古物。还可到青龙潭景区一游。

去头司村可在德胜门乘坐 919 快,石河营站换乘 Y23 路,头司村有站。距头司村不远,可以看到南山路边垣,以及山顶上的多处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