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渡江是一个极富诗意和禅韵的传说,主角是达摩,地点在南京的幕府山。

幕府山是一座位于长江南岸边的丘陵山脉,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长约 6 公里,与八卦洲隔江相望。仰观壁立千仞,回首江水滔滔,历史的烟云迷漫,达摩在眼前之地,乘一苇叶,飘然过江。

达摩是天竺国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为师。老师为他赐名“达摩”,意思是说他已经通悟一切诸法。他历经三年,飘洋过海,到达中国。梁武帝萧衍派人把他接到南京,宾客相待。

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标佛教为梁朝国教,并多次舍身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陵城从内到外,到处是寺庙,他很是得意,以为佛法广大。

有一次,武帝问 :“我自即位以来,兴建数百所寺院 ;我命人刻印佛经无数,度化皈依的僧人更是数也数不清了,你说这能算得上何等功德?”达摩听梁武帝手舞足蹈地讲完后,面无表情地说 :“不算!”梁武帝很是惊讶,问是为何?达摩说 :“真正的功德是洞见自性,了悟涅槃,自我空虚寂静,那才是最高的精神境界。”梁武帝一脸茫然,他们之间已隔着千山万水。 当时中国的南方虽然兴佛造寺热火朝天,笼罩的却是一股虚浮之气,对佛理所知也少,更谈不上接受禅法。但达摩并没有丧失信心,他相信在这大气横生的古老土地上,佛法一定会得到重生。他决定渡江北上,寻求真正懂法的人。

梁武帝经高人指点后,幡然顿悟,他错失达摩,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他双手合十,面对西方,口中喃喃有词:“我之西来,深有密意,法若无生,我愿沉江,法若得兴,天助我也。”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轻柔的芦苇竟载着他飘然过江。北魏孝昌三年(527 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

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树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便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在汉传佛教寺庙里,便出现了众多禅宗寺院。“禅”是“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中思虑。

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 :达摩须发飞扬地站在一株细瘦的苇草上,江水滔滔,他两眼凝视海天,衣袂飘然,身形如山。

一苇如何能渡江?这是千年之谜。《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朝大学问家孔颖达解释说 :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这样的解释应是比较合理的。即便是一束芦苇,乘它渡过长江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为。一苇渡江,所凭藉者是如此微小,而所承载者是那样的大。这个传说并不在于表现达摩的武功高强,而是旨在表明他不畏险阻、坚忍不拔的开创精神。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只要有决心,有意志,一苇便可渡江。如果没有勇猛精进的精神,即有艋艟巨舰也难到达光明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