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重量级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惶惑》《偷生》《饥荒》三个部分,累计近百万字。作品以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钱家、冠家等各色人物的荣辱沉浮、生死存亡,真实而形象地描绘了沦陷在日寇铁蹄下北平的畸形世态,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摧残,以及他们从麻木到逐步觉醒,直至最终反抗的全过程,刻画出祁老人、祁瑞宣、韵梅、冠晓荷、大赤包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第一场“四世同堂乐悠悠”

第一场“咱北平是宝地”

第二场“有一步好运正等着咱”

1985 年,由林汝为编剧执导,邵华、郑邦玉、李维康、周国治、李婉芬等主演的长篇同名电视连续剧的热播,更让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名著被广大国人所熟知,特别是由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演唱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凄凉悲壮、铿锵有力,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与老舍先生有着深厚渊源的北京市曲剧团,曾于世纪之交两度将《四世同堂》搬上北京曲剧的舞台,但因种种原因,演出的次数不是很多。2014 年是老舍先生诞辰 115 周年,也是小说《四世同堂》发表 70 周年,在这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时刻,北京市曲剧团决定再度排演这部京味儿文学的经典之作,由青年导演王翼担任重排导演。

第三场“打败了小日本我一定回来”

第五场“一辈子就讲个信用”

第五场“四顾茫茫一腔寂寞无人懂”

老舍先生出身平民,了解平民,为反映社会底层平民的命运而创作,他的作品大部分以北平为背景,以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为语言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王翼对老舍先生的作品并不陌生,大多不仅读过,还读过不止一遍,更是全程参与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骆驼祥子》《龙须沟》《开市大吉》和北京曲剧《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开市大吉》等与老舍相关作品的创作,对老舍先生的作品风格有着较为充分地把握。他认真分析和比较了之前两个北京曲剧版本的演出,认为 2001年版采用散点式的创作手法,人物和线索繁多,在大场面上多有追求 ;而最早的 2000 年版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集中表现了祁家,删掉了钱家,简化了冠家,符合戏曲常规的一线贯穿原则,更适宜凸显北京曲剧的特色。因此经过审慎思考,王翼决定依照 2000 年版来重排此剧,并充分尊重剧作家王新纪的剧本,尊重原排导演鲍黔明、原版演员张绍荣和美术设计人员的创造,在踏实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回归老舍先生原著思想,更好地为当下的观众所喜闻乐见。“原来的版本更多像一个抗战的主旋律戏,描写的是以祁老人为代表的北平人民抗战的精神和行为,而此次排演将尽可能淡化这方面的内容。”王翼导演表示,“重排版更加注重体现老舍先生的大爱精神,在细节构思上也更加丰富,以便更好地展现剧中的人物形象。老舍先生的原意是要描写抗战大背景下北平人的思维逻辑和生活状态,更多地是带有批判性质的,是像鲁迅先生所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七场“老皇历挡不住日本人的枪”

第八场“日本人中间也有另外一种人”

第十场“谁不盼着自个儿的八十大寿呢”

第十场“萝卜赛梨嘞辣了换”

相比《龙须沟》《茶馆》等话剧台本的移植改编,北京曲剧《四世同堂》最大的难题首先是如何将小说原著百万字的篇幅浓缩进两个小时的演出之中,能依循原著故事的大致脉络,让观众看到熟悉的人物形象,感受到原著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充分展现北京曲剧浓郁京腔京味儿的艺术特色,特别是有京韵大鼓“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的珠玉在前,音乐旋律上如何突破是摆在主创面前的一大课题。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北京曲剧《四世同堂》生动展现了主人公祁瑞宣和韵梅夫妇的人物感情发展,并在音乐旋律上剑走偏锋、另辟蹊径,避开了剧种自身在表现宏大雄壮与慷慨激昂方面客观上的劣势,而在刻画身处苦难下的细腻情感方面发挥了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这便是集中在全剧末尾的三个唱段。

《四世同堂》全剧没有直接战争场面的描写,却通过生动的表演和鲜活的台词,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对灵魂的伤害。让人看到了抗战中有血有肉的北平众生相,以及主要角色的心路历程,看到了支撑他们坚强活下去的理由,看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那一丝美好的情感。

第十二场“想起了花花的轿子红罗帐”

第十三场“我的小妞子饿死了”

第十四场“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郭曾蕊饰韵梅

本剧由热闹喜庆的祝寿开场,再以肃穆冷清的清明放河灯收尾,给人以更多的反思,反思历史、反思战争,使观众更为客观地重新审视老舍先生这部充满沧桑的文学巨著。

北京曲剧《四世同堂》重排八年来常演不衰,更多新一代的北京曲剧人加入其中,共同演绎这段隽永深远的人世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