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北京西城区后孙公园胡同,一座青砖灰瓦的宏伟建筑群静立于市井烟火中。这里曾是晚清政坛的风云场,维新变法的策源地,更是徽派文化在京师的精神坐标——安徽会馆。这座始建于1868年的建筑,以9000平方米的规模被誉为“京师第一会馆”,至今回荡着淮军将领的铿锵之词与徽班艺人的婉转之音。

周末的下午,平日里大门紧闭的安徽会馆忽然热闹了起来。来自京剧昆曲振兴协会的志愿者们正在胡同口为慕名而来的宾客指引位置,同时还要疏导和维持交通秩序。这几个周末的下午,正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刻,因为一场场大戏即将在这里上演……

从孙公园到安徽会馆

从北京著名的琉璃厂古文化街向南,经过狭窄的万源夹道来到后孙公园胡同。在门牌为后孙公园25号朱漆斑驳的院门前,一对小狮子造型的石门墩特别有趣,让我忍不住弯下腰来细细地欣赏。但如果不是墙上那关于安徽会馆历史的介绍,我绝对想象不出这里就是昔日京城第一会馆——安徽会馆的所在。如今大门紧闭,要想一睹会馆的真容得从后孙公园胡同东边与四十三中相邻的夹道向北,绕道会馆的侧门才能得进。

说起这个名字很有意思的后孙公园胡同,就不能不提明末清初的政治家、学者和藏书家孙承泽。明初之时,这片地界儿还是荒郊野外。直到明朝兴起修建私人园林之风后,那些原本依着山傍着水的荒地渐渐成了香饽饽。孙承泽就是看中了这附近的水源,于是便在这里修筑私园。据《宣武区志》载:“孙花园原建有研山堂、兰韵堂、晚红堂、万卷书楼等建筑。孙承泽藏书颇丰,园内万卷书楼即为藏书之所。孙承泽常邀友至园赏玩,并于此著书。”另据记载,孙花园共有厅堂房舍200多间,园内还建有游廊环楼,并掘池引水,置石造景,遍植花木。因园景秀丽,典雅幽静,此处便被世人称为“孙公园”。

孙公园里最有名的是一座戏楼,也是当时宣南最有影响力的戏楼之一。这里曾经聚集过很多戏曲名家,康熙年间,戏曲作家洪昇轰动一时的作品《长生殿传奇》就是在这里演出的。

在孙承泽之后,此园又住过多位名人,直到清朝中期,逐渐荒废。而它再次辉煌之时,孙公园已经变身为京城最大的会馆——安徽会馆。

从见证徽班进京到奠定京剧流派

从胡同口沿着安徽会馆东边的夹道往里走,右手边的石墙上,镌刻着梨园百年风华中那些曾在戏台上叱咤风云的名角儿,此刻都化作了石壁上栩栩如生的浮雕。时光在这里仿佛被凿刻成永恒的戏韵,似有若无地传来200年前徽班进京时的皮黄声腔。从侧门进入安徽会馆,迎面就是安徽会馆的主体建筑大戏楼。这座藏在胡同深处的戏楼,与湖广会馆、正乙祠、阳平会馆的戏楼被合称为“京城四大戏楼”,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保存基本完好。

推开戏楼的大门,时光仿佛在青砖遍地的戏院里骤然倒流。南面的戏台是整座建筑的心脏,虽然早已褪了金漆,却仍能想见当年名角登台时衣袂翻飞、满堂喝彩的盛景。台顶悬着一方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清时钟鼓”四字,其余三面是两层的楼座。环顾四周,朱漆栏杆已显沧桑,但精巧的雕饰仍在诉说工者的匠心。这座大戏楼之所以能历岁月而弥新,与徽班进京这一历史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时,都曾经借助于这座戏楼,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三庆班更是在这座戏楼开启了其辉煌的序幕。三庆班程长庚、刘赶三等名角常驻安徽会馆演出,使这里成为“徽汉合流”的重要舞台。光绪年间,博采众长的谭鑫培,在此创新“京派”老生唱腔,奠定京剧流派基础。随着这座戏楼再次盛极一时,安徽会馆也成为京剧产生和发祥的文物见证。

安徽会馆最盛时占地9000平方米,是京城中面积最大的会馆。会馆分为左、中、右三路庭院,每路有四进,各路间隔以夹道。中路的主体建筑有文聚堂、戏楼、神楼;东路为乡贤祠,有思敬堂、奎光阁;西路为接待居住用房。会馆北侧为花园,有假山亭阁、池塘小桥,李鸿章曾在碧玲珑馆中接待过朝鲜使臣……

Tips:

由于整体腾退和修缮工作未完成,目前安徽会馆还没有全方位对外开放,但是大戏楼作为戏曲文化展示空间,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演出和活动。建议感兴趣的戏迷和游客,可以关注北京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和椿树社区,以便获取参观安徽会馆和观看演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