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叶画 一叶绘万物 诉说光阴事
秋叶飘落,在多数人眼中是季节更迭的寻常景象,但在中国叶画艺术家的手中,这些承载着时光印记的叶片,却化作一方方灵动的画布,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与灵魂。京派叶画,这门植根于东方哲学与审美传统的独特艺术,巧妙地弥合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界限。
叶画艺术始于3000年前
走进师亮的工作室,仿佛置身一座树叶的“殿堂”:浪漫的银杏叶、圆润的杨树叶、细长的白蜡树叶,甚至传说中承载智慧的菩提树叶。在它们面前,师亮则化身守护者、代言者,通过一片树叶、一支笔、一幅画,关于“叶画”这一非遗项目的故事就此展开。
“叶画是以叶子作为载体,在叶上作画的形式,最初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北京是一个拥有30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韵之地,可想而知这份手艺与世人的缘分之深。”聊起叶画,师亮声音不禁变得更加洪亮,底气十足,这或许正是文化自信的展现。
《吕氏春秋·览部》中记载,周成王将一片桐叶剪成玉圭形状,开玩笑说要封给叔虞,周公以“天子无戏言”为由,促使成王将唐国作为封地封赐给叔虞,成为唐叔虞。由此可见,人们对树叶进行加工、雕琢,使之带有更深层意义,从3000多年前的西周便迈出了第一步。
清朝,乾隆帝对叶画的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自己喜欢制作叶画,更将叶画作为馈赠佳品。为此,师亮寻找诸多档案,在故宫博物院的历史资料中觅到了端倪:《御笔菩提叶笺心经并题句》册页中清秀规整的小字,诉说着乾隆帝对于叶画的钟爱。另外,清宫如意馆的画师曾记录下乾隆帝坐于书桌前,在硕大的叶子上绘制着心中的画卷。皇太后寿辰之时,收到菩提叶罗汉画册,颇为心悦。而后,造办处将“叶画册页”作为常项创作,以供皇帝赏赐之用。
伴随着叶画在宫中的广泛流传,民间也形成效仿之风,画家们也越来越多尝试此项创作。近现代,张大千曾在树叶上创作过罗汉图,溥杰也在树叶上留下钟馗的形象。
谈起叶画手艺传承,到师亮已经是第四代,当时他太爷在朝中担任武官,能文能武的他对叶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与宫中的画师少不了交流。御敌之手拿起毛笔,也能在小小的叶片上制出五彩斑斓的万千气象。
师亮接触叶画要得益于爷爷和父亲,虽然他们并未专职从事叶画创作,但这门手艺却在生活中从未间断。正说着,师亮拿出了另一件作品,画面中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占据着主要位置,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孩子的手走向粗大的银杏树,那或许是一个带着朝阳的清晨,阳光下树叶晶莹透亮……
“这是血脉的传承,正如叶片上的叶脉,是魂,是神。”正如师亮所定义的家族传承意义,他的每一步既有来自前辈的耳濡目染,又有步步鼓励扶持的坚实。带着家族传承的叶画手艺,师亮拜师多位中国书画名家学习书画技艺,容纳众家所长。
咫尺世界步步铿锵
一片叶子,如何彰显出在宣纸上的效果?叶画与普通绘画比有着什么独到之处?它有哪些艺术的个性语言?
来旁观一件作品的诞生。师亮从本子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片银杏树叶,托在掌心里。细细端详之后,根据叶片形状,他静心调墨,经过调色、绘制等环节,一只犹如在水中游弋的“墨虾”慢慢诞生。通过这幅《游虾图》,师亮从叶画的名字到叶画的设计、选叶直至绘制技巧、装裱……逐一进行讲解。
“叶画”之名有两层含义,“叶”基础平台,“画”展现形式,缺一不可,所以选叶是成功的第一步。“当天地、情感、文化结合于一身,再普通的东西也有了灵魂。”对于叶子的采集,师亮认为,这第一步就要“入情入化”。正如这片叶子体现北京的两种文化——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从地坛、故宫等带有皇家文化明显标志的地域采集,本身就拥有特殊意义。树龄普遍较大,选择这样的树叶创作比较厚重、大气磅礴的作品,会传递出更多“画外音”。又如从胡同中选择叶子,充满烟火气的市井文化氛围,胡同中的树种也比较丰富,如银杏、杨树、白蜡树、冬青树等,树叶形状各异,也拥有独特的文化寓意……
Tip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永内东街中里1号。
电话:010-6702321215001069499
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