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垣东部有高楼
岔石口的“岔”,上边是分,下边是山,分开两山便是岔。这里是两山之间的山口,山是石头山,所以得名。
南山路边垣自西向东穿过山口,形成关口,建有水门。东面半山腰上建有墩台,现在能看到遗迹。城墙一直修到西边的山顶,那里有一块石头,刻着“马统兵百万到此”,另一处刻着“山神之位”,两处相距不远,字体一样,落款的年月日也相同。不知这位刻字人士何许人也,行走山上,有此供奉。
岔石口城堡北门台阶
岔石口村城堡南门
岔石口村地主房子
岔石口村古井
正值盛夏,树木繁茂,郁郁葱葱。唯独南面山上显出一片黑褐色,那叫大乱石窖,也就是常说的窟窿。那里寸草不生,一片乱石,生出众多巨大窟窿,看不到底,不知何因形成了这样特殊地质。
寻找长城,向西上山。刚走几步,看到有井,石砌井沿,洁净,旁边放着水桶,正在使用。这是口老井,水质极好,不知用了多少年。石井盖制作精良,薄而圆,掩住半个井口。井很浅,也就一人深,所以村里人称为水泉子。再向上走,山上流下了泉水,安接一根管子,如同自来水,水很冲,用手捧起吸入口中,清冽甘甜,比瓶装的矿泉水要好。泉水冬天不冷手,还冒出热气 ;夏天冰凉不扎牙,喝起来正好。看着上好泉水日夜白白地流淌,觉得可惜。没办法,山区的资源就是这么好。
泉水旁山石上有字迹,石面不平,棱角凹凸,字迹不易分辨,刻得随意,不是重要内容。字形上看有繁体,不是现代人所为,应是民国时刻的。山石上面是个平台,建有龙王庙,现仅剩遗址。村里人组织外出表演花会,还要先到这里来拜一拜,求得一路顺风,取得好成绩。
沿小径上山,于草丛之中,看到了毛石垒砌的墙。这就是长城,已经严重坍塌,只存一人多高,三四米宽。有驴友曾沿着残城墙去往相邻的海字口村,于两村间偏僻处,发现了一段五六米高的砖砌城墙。石墙外还有包砖,这应近于原来的模样。看来离村子越远,人迹难以去到,或者说搬运砖石不便,才能看到初始模样。从长城示意图上看,这里的长城就是南山路边垣,也称土边墙。建墙就地取材,山地盛产石头,利用毛石垒砌,外包砖墙。
有城堡建在山坡。村里老人说,当年城堡里有看守水门的驻军,于是来到城堡北门。城堡已卖给开发商,无人居住,城堡内外长起半人高的蒿草。北门两侧是毛石,散乱地垒向高处,略有城门的形状。城里地势很高,要登好几级台阶,显出城门高大。台阶石质,踏磨光滑,如同摩挲出了包浆,温润出古旧。向前就是古堡的南北大街。城里有老房子,所用的砖也是老砖,多采自城墙。抬头看,也有钢筋水泥的两层小楼,是村里的新建筑,山村近年也在发生着变化。前方蒿草密集,不好行走,只能绕道南城门。
沿城外行走,望着古堡,墙已高低不等,有的可直接看到民居。略一估算,城堡长宽各有 100 米左右,开有南北各一门,有一条南北主街,另外还有一小西门。城墙是毛石垒砌,外面包砖。城墙很早就残了,村里盖房,就地取材,砖连同毛石逐渐拆去了。
来到城堡的北面。有水沟把村子分出南北两片,城堡为南片,这里称北片。看到了机器房,门窗用立砖砌出拱形,展现出那个年代的建筑风格,果然有着旧砖,多是城堡上的。这里住着许多人家,也有很好的民居,也曾是财主院,钱财比城堡里那家要少。院落旁边有一株老槐树,据说有 200 多年了,树身上有“北京市一级古树”牌。树身围着红布,是村里人在为家人祈福。
岔石口村老槐树
岔石口村另处地主院
岔石口村生产队时的机器房
岔石口村有不少磨盘
岔石口村与驻守边关的士兵有关。他们可带家属,甚至可携邻近农家来这里居住生活,边关作用减弱后,逐渐形成村落。旧志典籍中少有记载,只在《延庆州乡土志》中查到了村名,在附东区 129 个村落中,记载有岔石口,附近还有四海冶、天门关、海字口等。土边墙相连,城堡相依,海字口村也有城堡,现在残留的更少,只能隐约看出一道城墙痕迹,或者说只剩下一小堆石块。或许岔石口这棵老槐树是村史的见证。
岔石口城堡里以前住着几十户,城堡外也有人家。现在人口不断增加,有 200 多户,500 多口人。村子所在的山坡,有着泥石流的危险,于是全村整体搬迁到 1 里地外的平地。新房盖得整齐漂亮,成排连片,岔石口村成为四海镇的崭新村落。
山村巨变,着实高兴。不禁又想,拂去篙草,城堡会以什么面目出现?残余的旧迹即使修旧如旧,是否也会改变味道?改造后的古村是否还能为村民带来新的收入……整体搬迁是古村落保护的一种方式,如若能早日施行,古迹的存留或许会更多。
城堡还存着多块石碑。城墙在20 世纪 50 年代拆了东门,60 年代初拆掉南门,70 年代初拆了北门。城墙也随之逐渐拆掉,仅剩南门的那一点儿残存。按照那张照片,寻找到相同的位置,也拍下了一张。背景的山形相同,十字街上已布满了做生意的店铺,道路也很宽,中心空空,缺少了那座阁。
岔石口村有字的山石
火焰山碑
火焰山城堡大门
火焰山城堡建敌台
四海村东南边山上就是九孔楼,当地人俗称九眼楼。那座山名火焰山,九眼楼建在峰巅,作用与修建四海冶城堡有相似之处,依然是保卫皇陵。四海冶的防务属宣化东路,正在明皇陵之北,成为防守要地,也是南山路边垣最东端。火焰山的位置在山陵后背,乃唇齿相须之地。正如《长安客话》所言 :“黄花镇正为京师北门。东则山海,西则居庸,其北切邻四海冶……极为紧要之区。”可见九眼楼位置之重要。明人在此建楼筑墙,用意深远:守住了皇陵,也就守住了京城,守住了皇家根基。
登上九眼楼。楼体进行了修复,用了新砖石。多了结实,少了沧桑。九眼楼下存放许多石碑,仔细研读,也有发现。楼的名字曾经有过墩、楼、台的变化。九眼楼最初称火焰墩。《明实录》《宣府镇志》有记载,火焰墩曾先后隶属蓟镇、昌镇、宣镇管辖。
火焰山城堡门额威严
火焰山城堡内寺庙
火焰山城堡遥望九眼楼
九眼楼上望长城
在山顶观望,眼前一片亮丽,疲惫的精神为之一振,向南眺望,千山万壑,山川叠嶂,群峰皆在脚下。山峰之巅,长城雄奇壮丽,蜿蜒逶迤,起伏跌宕,气势磅礴,如同一条长链,串起著名的慕田峪、神奇的箭扣、叹为观止的鹰飞倒仰。城链上的烽火台恰如个个结点。试想 :一处燃起烽火,其他结点迅速反应,这在当年是最为及时有效的通讯手段。
有文载 :“登火焰山望之,而神京在前,宫阙在目,实京师以火焰为后屏也。”《长安客话》上也说“南望禁城隐隐在目眦间”,可见此山之高,遥望京城。南山路边垣上有几十座大小城堡,其间还有几百座墩台,这些设施于八达岭以北又筑起了一道防御坚固的长城。
山下是当年的岔石口关口
四海冶城碑
四海冶城旁菜石河
四海冶村可见墩台
Tips:
去岔石口村可在德胜门乘坐 919 快,在南菜园站换乘 Y14 路,另外还有 Y14 支、925 路支(自永宁客运站上车)均可到达。若去寻找西边的山顶石头刻字定要注意山路的安全。
四海冶村民居
四海冶村石碑
长城相会九眼楼
去四海冶村可乘坐 920 车到永宁,然后换车 925 路支(自永宁客运站上车)即可到达。或换乘 Y14 支 1 路、Y14 支 2 路、Y14 路也可。或在德胜门乘坐 919 区间,西关站下车,换乘昌 32,在九渡河下车,换乘 916到延庆,在四海站下车也可到达。村的餐馆多,食宿很方便。
去九眼楼可在德胜门乘 919 路公交车至延庆汽车总站,换乘去往四海方向的 920路至四海镇政府,再打车。还可以从东直门乘坐 916、916 快或 916 空调车,在怀柔南大街下车,换乘 H60 延庆线,在四海镇下车,再打车前去。九眼楼上山的路上,快到顶峰时,别错过看火焰山城堡。九眼楼属景区,要收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