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墙子路营城东行 3 里,就是墙子岭长城关口。此地军事意义极其重要,两山间峡谷,关外大队人马可以长驱直入。明初建起城堡,与墙子路营城同时,相互呼应,称为关上。《四镇三关志》载:“墙子岭关,洪武年建,通大川,平漫,南高墩窝铺顶,正关月城,河口俱通众骑,极冲,余山险,缓。”城开东西北三门,庆幸的是,至今北门尚存。

相距很远,便看到了城门,不禁一喜。渐渐走近,看清了门上匾额,汉白玉石质,阴刻“墙子雄关”,四个大字龙飞凤舞。匾额上款竖刻“万历四十五年季秋吉旦”,四个大字应是这时题写。下款落有众多官员名字,皆任此地要职。此城堡与墙子路营城一样,也于万历年间做了重修,只是晚了几十年。

关上村民居

强子岭长城险要

城门前站了许久。城堡不大,坐南朝北,背山面水,空间受限,南北短,东西长 30 多米,呈长方形。城门墙体凸出,青砖下为条石。两旁墙体由巨石砌成,墙是老墙,顶部有拆除,整体还是旧模样,约有上百米长。这是城堡仅存。

关上是个自然村,隶属北沟村。村里有约 80 户,近 300 口人。城墙以前很完整,孩子们曾在上面掏鸽子蛋,玩藏猫猫。人民公社时修护村坝,开始拆城砖,后来建砖厂,陆续拆没了,只剩北门两旁一段。城门看着比原来矮,又无门楼,显不出雄伟,因地上垫起 1 米多高,脚下条石只露出三四层,下面还有多层。

城堡与长城有墙相连,上建敌楼,很大,当官的曾住过。有资料说,敌楼长阔各约 20 米,每面有 4 个箭窗,上下两层,各有 4 条拱道,可容多人,非常壮观,20 世纪 60 年代后逐渐拆除。城堡外的城墙有宽大墙垛,可筑敌楼。城墙上还能看到坍塌的石墙,露出内里的砖墙,如此结实,当年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显示出关口的重要。

关城所处,地形险要,周围皆山,城门外流淌着清水河,现在水量不大,当年曾经波涛汹涌,所以要修护村坝。长城横跨河上,建有水关。

曾经的水关距城堡不远,中间 3座门洞,分别走水走人。走人的洞门可启可闭,由官兵把守。清水河上游自南峪寨口门流出,向北一转弯,流入墙子岭关口,从长城下面的水关钻过,所以此地有“一水流二关”之说。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清水河发大水,随水冲来家存的大柴,塞住洞口,水关因此冲毁,令人痛惜。现在水关早已不在,关前也变成通衢大道。水的北面,穿山凿石,辟出京承铁路,不时有火车从山洞里钻进钻出,奔驰而去。关口要道,古时兵家必争之地,当今依然为连接两地的交通线。

墙子岭城门洞还是旧物

墙子路关上城堡北门

城背靠的山峰叫王小庙顶。叫成此名,有着传说:古代一放牛郎叫王小,在此山修炼成仙,用金锅做饭。有人见过便去挖,越挖越下陷,永远也挖不出来。后人一直不知金锅所在,便在山顶修了一座小庙,故名王小庙顶。此山形似凤凰展翅,又名凤凰山,与南面青龙山隔河对峙。龙凤相望,亦成趣话。青龙山上有泉,传说饮之能治病。据墙子路真武庙碑文记载 :东近墩台青龙山,其山每出圣水,普济群生。一方百姓常去焚香叩拜,奉为圣泉水。清泉至今常流不息,大旱不涸,流入清水河,后人曾在泉下建过庙宇,邻近村子还称泉水河村。北门外曾有五道庙,20 世纪 50 年代初拆了。

城里存有古井,分为东、西、中三口。走进古城,城门保存完整,券砖还为原物,门洞两边留有插门闩的杠窝。城里还能看到城门顶上砖砌的檐,城内街道并不宽敞,内里住满居民。迎面一所房子,上面用的是老城砖。墙下立着一块泰山石敢当。旁边的房子上用着老城墙上的石块和条石,这些应是近几十年盖的。村里多有新房,新砖白墙红瓦,彰显出新农村的气象。也存有老房子,门框窗棂黑旧,能感觉出百年沧桑。

小城分为 3 条主街。有人说像“申”字,也有人说像“丰”字,南面无门不通,应该更像“甲”字。这可能与城堡形状有关,总之城内建设有构思,不是随意而为。沿街向里走,不远处看到了几块水泥板。下面是 3口井之一的中井,透过板的缝隙,看到井里,下面有水,井已无人使用。村里多数人自己挖井,开在院内,使用方便。

这里的长城著名,叫五十一蹬。有人认为,长城翻过一座海拔 900 多米的大山,城墙自峰顶而下,在墙顶砌有51蹬台阶。也有人认为是指垛口,东北方有 11 个,西南方有 40 个,一共 51 个,所以得名。修垛口是为了便于瞭望和攻击。这段东西向的长城,向东一直修到山顶。

去五十一蹬,从长城上走,距离最近,山势陡峭,城墙残破,已是不能,需绕道另一山村。干峪沟村偏远,房屋年久失修,几十座老屋院落近于荒芜废弃。有眼光的人偏偏相中,加以改造,成为一家一院、高低相间、错落有致的山里寒舍,捆绑山上的五十一蹬长城,整体经营,效果不错,算是后发优势吧。

万里长城独有的V字长城

五十一蹬长城

山峦之中,还有独特。关上村水关上,山似斧剁,不能攀爬,只能从相邻的泉水河村上去。长城墙体已多残破,能看出内部结构,砖墙内砌上石块,十分结实。山势结点处,多建有敌楼。站在敌楼上,回首山下,一山当中,两边峡谷,便是“一山辖两谷”的景观。这里地理位置太重要,防御者费尽心机,建起连绵城墙敌楼。城墙上徘徊,发现了城砖上的“河间”,文字清晰,这是做砖人的标志,还有的写着“河间营”“河间营造”等。当地人说,还曾发现过“万历十年沈阳营秋防中部造”字样。

说到砖,墙子路营城外有古砖窑,在营盘沟口东高岗上,尽是黄土,就地取土烧砖,建有数十座砖窖。20 世纪 50 年代曾挖出过整窖砖,如新出窑一样结实,这是当年修长城大量用砖的见证。后来有人发现,此地向北的金山岭长城上有刻着墙子路造的文字砖。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取土垫地,窑址已无存了。

环顾四周,山峦起伏。有段城墙垛口如锯齿,随着山势急转而下,又陡然而上,几乎弯成 90 度角,恰如英文胜利的字头“V”,如此形状,为万里长城独有。果有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此战斗过,所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之际,有人把这段城墙拍出照片,用在各种宣传物上,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颇有意义。

城墙在此屹立了几百年,是中华民族不辱强敌的象征,也是古代多民族争斗交往沟通融合的见证。

雄关周围皆山城门外清水河

Tips:

墙子路关城在关上村,离墙子路村仅 1.5 公里,步行即可。

“V”字长城在泉水河村,与关上村、墙子路村很近,密 16 路关上村站下车,步行到长城。

五十一蹬长城位于北庄镇干峪沟村东北面约3 公里处。可自东直门乘 980 路快至密云汽车站,换乘密 35 路,至东庄站,步行至干峪沟。走长城要辛苦一些。

行走长城要注意个人安全,同时也要对长城加以保护。一砖一石皆是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