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安乡没有山,梦里黄山来眼前。七百石级云中立,捕风捉雨读楚天。”我的心底默诵着于沙的绝妙好诗《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环顾四围,红荷白莲盛绽芳华……双脚已站立在黄山头的金顶上。

就像武汉三镇孕东湖,齐鲁千里抱东平湖的传奇,古徽州的黄山雄视皖南,湘鄂边陲的黄山头则独秀洞庭边。驻足在江汉平原,黄山头的巍巍矗立却具有脱俗超凡的气派。北枕长江,南挽洞庭,千里平川,一山独高,西部的松滋河,东面的虎渡河从黄山头的两端款款流淌 ;黄山头的驰名九州不仅仅借助“一山独占两湖春”的绝色,缘水而生,因水而祸,这座雄踞水乡泽国主峰海拔 286米高的山峦,不仅见证了江河湖泊的沧桑巨变,见识了繁盛千秋的荆楚文明,更见足了人类与自然不屈不挠地抗争,见够了一方百姓长久地挣扎与痛楚。自古誉为“银湖翠野一金山”美名的黄山头,其形胜宛若一只展翅冲天的金凤,横空啄云的凤头从山水秀丽的冲凤峪昂起,拖羽拍水的凤尾在蜿蜒曲折的骑马岭举翼,高扬“峭壁—峰判两湖”的妙趣。

奔腾的长江突破三峡咆哮而到枝江,在淤泥堆积且弯曲回转的调弦口一段,河道突变狭窄,让河流陡添几分南国的温婉,但并不能改变它骨子里的狂放与不羁。“千里长江,险在荆江”。为消除水患,国家启动了荆江分洪工程,以减少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入洞庭湖的水量,减轻荆江大堤的压力。分洪区位于湖北荆江南岸,西起太平口,东至藕池口,北缘荆江,南抵安乡。从 1952 年 4 月 5 日起,中南军政委员会调动 10 万解放军和 20 万湘鄂民工日夜苦战,于 6 月 20 日竣工,182.35 公里的荆江大堤终于“肇于晋,拓于宋,成于明,固于今。”太平口上,军民携手建起了 54 孔进洪闸,分洪区则筑起了数百里坚固的围堤、护岸,谱写了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第一部举世闻名的伟大篇章。1954 年,长江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经中央批准,荆江分洪指挥部先后 3 次开闸分洪,黄山头变成了洪流中的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