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多彩大明 品鉴万历文物特展
大明自洪武开始,历经 276 年兴衰起伏,其中万历一朝,共计 48 年。从兴盛到衰落,其中的政治面貌复杂且矛盾,而文化与艺术领域却是异彩纷呈,荟萃经典。今日,我们便随着万历年间的国宝文物一起,感受多姿多彩的晚明风貌。
时间的洪流如同一部巨大的粉碎机,即使是天之骄子也无法不将他的故事粉碎在历史的撕扯之中,最终剩下的,不过是后人在史书中拼凑的只言片语,然后再将他们粘合成一段段或惊心动魄,或为之惋惜的史实。而属于大明王朝的故事,不能没有万历。从前十年的“万历中兴”到后几十年的“颓废躺平”;从一位少年的励精图治,到一位青年的放任自流 ;从不被人认可的无奈君王,到三大战役的巨大贡献,在“不担重任”和“不堪重任”的质疑声中,我们无法将明神宗在位的 48 年一言以蔽之。而今天,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的《邂逅·多彩大明 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中,我们可以通过 137 件展品,触摸到万历皇帝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到明代宫廷礼仪的至美奢华,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窥见万历年间那个风华正茂的大明王朝。
一场晚明文化与艺术的盛宴
2025 年 4 月 27 日,《 邂 逅· 多彩大明 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正式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以明代万历年间为展览背景,围绕宫廷礼仪、日常生活、贸易交流等方面,展品包含服饰、器具、书画、饰品等,可谓是一场关于明代文化的宫廷美学盛宴。之所以选择万历年代表明朝成为展出原点,是因为在明代的十六位皇帝之中,万历帝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在这期间集中发生了很多值得一提的历史事件,同时,多变的政治环境也促使文化与艺术得到了新的突破。用这一期间的藏品作为展出核心,也是希望参观者可以通过此次展览,了解晚明文化艺术的兴盛,全方位看到一个丰富且鼎盛的明朝风貌。
本次展览展示在典籍馆四层的第七、第八展厅,分为“以礼永续”“物里乾坤”“放眼世界”三大主题。虽然展区并不算很大,但是展品十分丰富,细节颇丰,甚至很多展品都是没有公开展览过的一级藏品,每一件藏品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读懂它的精髓。游走于展览之中,橱窗中的出土文物如同一道开启时空之旅的密钥,身心仿佛也跟着一起穿梭回四五百年前的大明。整个展区以朱砂红色为主色调,随处可见云纹和以龙为主的图腾,帝王的气势扑面而来。一眼认出门口的 LED 屏幕中央是一件重磅级藏品的剪影,早早就听说了这件镇馆之宝,迫不及待想去看一看它的真面目。
以礼永续礼仪之邦的文化脉络
展览的第一部分“以礼永续”门口,几片飘逸的纱帘,写着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几个大字,分别代表了《大明礼集》里的“五礼”,此次展览,便围绕大明礼仪开始。从“朝纲之礼”到“身后之礼”,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与古代宫廷礼仪相关的展品。古代人崇尚“事死如生”,也就是说把死后的事看得像生前的事一样重要。作为帝王,神宗的陵寝更是建造得无比豪华,陪葬的物品极奢,正是因为这样,才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宝藏。一个转身,在两侧墙龛的尽头,便是今天展览的 C 位,万历皇帝的皇冠——金翼善冠。此项展品是出自十三陵的镇馆之宝,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唯一的帝王金冠。观察皇冠的设计,我们不得不称赞当时匠人的精湛技艺。整个主体由前屋、后山和两角组成。从正面看过去,半圆形的帽体就是前屋,它由非常细的金丝编织而成,薄如蝉翼,一气呵成,疏密均匀,看不到任何连结的痕迹,与头部接触的部分十分丝滑,不用通过触摸也能感受到舒适的佩戴感。前屋的后面是后山,后山上是经典的二龙戏珠的造型,两条龙身体灵动,孔武有力,彰显王室威严,不仅如此,巨龙身上的鳞片多达 8400 片,每一片大小一致,排列整齐,将龙体塑造出极其流畅的流线造型。龙头、龙爪、龙须都是单独制作,后期再焊接上去的,制作过程的复杂程度很难想象。所以,这件展品之所以成为镇馆之宝,除了它通体的珍贵材质和佩戴者的王者地位以外,更是因为这件作品充分展现出古代工匠的超高技艺和极其严谨的审美水平。两条巨龙的中间,还有一颗火珠,龙首向火珠扑去,像是互相争抢,也像是双双守护。其实,从西汉开始,双龙戏珠已经是一种寓意吉祥的装饰图纹。龙是中国传统的图腾,寓意权力、智慧,而火珠象征王权与尊贵,整个造型寓意着对财富与权力的守护,也蕴含着一种国家祥瑞昌盛的美好愿景。最后,我们可以发现帽子的最后竖立着两个薄薄的金丝网片,这便是两角的部分,也称之为“纱帽翅”,顾名思义就像两片蜻蜓的小翅膀。整个造型从正面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善”字,这也就是它名为“金翼善冠”的原因......
Tips: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33号国家图书馆内。
时间:周 二 至 周 日,9:00-17:00(16:00 停止入场)。
门票 :平日票 69 元 / 人,全通票 88元 / 人,更多优惠详情请查看“博物观世界”微信小程序。
电话 :010-65468357。
提示 :“邂逅·多彩大明 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于 2025 年 4 月 28日至 2025 年 8 月 29 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七、八展厅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