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鲜花满地开

几年前就想去黑汉岭,不仅因为有城堡,名字也充满诱惑。想象中,山高路险,小路僻静,偶遇剪径,闪出一条黑脸大汉,以至心生恐惧。当时听朋友说,那里的城堡已无,没什么遗迹了。新编修的《延庆县志》也说“城已毁”,于是放弃了。

此事一直盘绕于心,总想看看“毁”成啥样。心想事成,终于走上了见证之路。这里确实山高,而无僻静小路,公路开阔,两旁的土地里种满鲜花,以前多菊,现又生出新的花种,五颜六色,非常漂亮,像是到了鲜花的培育基地。

刚到村口,遇到了老人高振发正在路边休息,他做过教师,当过乡干部。问起城堡,他说城墙还有残存,北墙较多,那边最高的大树,长在城西北角墙上。于是来到近前,城墙下草丛中,看到了长城文保碑牌,北京市文物局 2016 年立,上书“黑汉岭城堡”。黄土夯墙,四五米高,长长的墙体上,又高出一截,棱角分明,像是方墩,两处叠加,有十几米高。顶上长着一棵榆树,黄墙点缀绿色,煞是好看。村里老人记得,城墙上曾建有墩台,而且每个城角上都有。城堡建在山坡上,这里是全村的制高点。

自这里沿北墙向东,城墙越来越矮,从两三米至不足 1 米,厚度不一,且断且续,与房屋交错在一起。走过150 米后,便是进城的北门,自此向东,全是新建的房屋,没有了城墙,即使有也可能潜藏到村民的院落中了。前行来到村边,高振发指着脚下说 :“这里是城的东北角。”自此估量,城堡东西长四五百米,而南北要更长些,似乎应是个长方形,其实不然,城的西墙不是直的,而是尖的,外凸一角。所以城堡应该是不规则的五边形,形成五角,墩台也有五座。

“江南水乡”有韵味

以前,北墙外有壕沟,南墙门外是城壕,当年为了作战,保护城堡安全而设。现在北门的壕沟填平,盖上房屋。南门外的城壕加以修整,注上水,如同一条小河,上面建有木桥,有了小桥流水的意思。村里美化环境,临街一排排民房的山墙上涂成白色,绘出各种青花图案。色彩的元素用于美化村里的环境,创意大胆,有意打造着青花瓷的特色,有了江南水乡的韵味,感叹着新农村变化之大。

向南走就是南城门,那里空旷,见不到城墙。过去这里有城门洞,宽约4米,进深约7米。以前残存的城墙跟西北角那个墙一样高,只是坡上地势高,西边成为高点。城堡四周都有墙,贯通一气,能在城墙上走一圈。城墙里外包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村里人盖房、瓮窖、垒院墙,逐渐拆去了。现在南门已无,扩为南北大街,为进村的主要通道。

城堡设有南北两门。村民以前看到过城门,南门拆得要早,20世纪60年代前就拆了;北门晚些,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盖房扩院拆的。从现在的残存看,北城墙存的要多些,南城墙基本没有了,只在东南角残存着一小截旧墙,就像个小土堆,能看出是夯土。现在村里人也知道了保护古迹,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黄土堆也不再动了。

走向城里。城堡的规模不小,不仅有南北主街,还有一条东西大街。这两条主要街道的两边,各在一条胡同,形成三纵三横的布局,真是规整。街上不少房子院墙上用着城墙上的老砖。一会儿,来到一处院门。这是高振发的家,他就出生在这个院落。院里有两处瓮窖,他掀起盖在地上的铁锅,露出瓮窖口,这就是地窖,冬天可以贮存蔬菜水果,村里瓮窖用的砖就是城上的。

出门向西,一路上坡,不远便到了村外,满地庄稼。很远看到棵榆树,生长在西北角城墙上,成为最高的标志。城西墙没在西北角和西南角的直线上。又向前走,看到了一段一人来高的残墙,这里是西墙,根据这段残墙分析,城堡西墙是尖的。至于为何如此?有什么风水讲究?便不得而知了。古人建筑不是随意而为,定然有着内涵,不好妄猜用意。不过西面是山坡,修成尖形,起码可以使山上冲下的雨水,甚至是洪水,分向两边,顺利通过,减缓冲击,护住城墙。

古城有传说 :唐代这里就曾建有军寨,只是很小,为樊梨花的养马圈,后来改做兵营。至于村名为什么叫黑汉岭,村里人有几种解释 :一种是说樊梨花手下有一员大将,勇猛善战,在此把守,此人是黑脸的彪形大汉,所以得名 ;还有一种是说这个地方以前叫黑河岭,后来河水断流,受缺水干旱条件所限,改名为黑汉岭。查阅志书,光绪《延庆州志》记有此地“且乏井泉”。河、旱、汉三个字中,“旱”字的演变有可能近于村名本义。

Tips:

从北京去黑汉岭村可以在德胜门乘919 路快车至延庆南菜园,换乘 Y14路、Y18 路、 Y19 路、 Y28 路、 Y29路、 Y30 路、 Y34 路、 Y37 路 、Y39路均可到达黑汉岭村。

黑汉岭村是大村,食宿方便。

黑汉岭村路途较远,而新农村打造得十分漂亮。

黑汉岭村种有成片的花草,景致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