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绫堆绣 立体国画
在我国,以各种纺织物为原材料,采用浮雕、编织、刺绣、缝缀、堆贴、抽丝等多种技法制作装饰物的历史非常悠久,因其取材广泛,形质多样,工艺繁复精妙,制品绚烂多彩,故人们常将此类工艺统称为“丝绫堆绣”。2025年,丝绫堆绣入选北京市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穿越千年的绚丽
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的荆楚一带(今湖北及周边地区)就已有丝绫堆绣工艺的雏形了。逢年过节时,就有用五色的彩绸剪贴成花鸟等形状,作为头饰或者装饰的风俗。至唐代,这一风俗更盛,从皇室到民间,多以此装点衣帽发冠,文学家温庭筠在其《菩萨蛮》一词中,曾如此细腻描绘衣裙上的拼贴装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彼时,丝绫堆绣的技艺已臻成熟,衍生出“贴绢”(以单层丝织物剪裁图案平贴)与“堆绫”(以丝绫等丝织物剪贴堆叠,拼构成多层次图案)等精湛工艺,展现出多层次浮雕般的艺术效果。宋元时期,丝绫堆绣基本延续了唐代风格和技法,主要用于贵族服饰和宗教用品等方面。在宫廷中也设置了专门组织绣品生产的机构,如:辽代的燕京院使、金代的纹绣署和元代的纹绣总院。
明清两代是丝绫堆绣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也成为兼具艺术性与文化象征的宫廷艺术。在制作所使用的材料方面,除原有的绫罗绸缎外,还引入了凤尾纱等布料,以增强色彩层次,提升作品的写实性与表现力。在工艺技法方面,不仅结合刺绣、编织、抽丝等工艺,形成立体浮雕效果,还先后出现并形成了画毛缝、贴棉、开纱等十余种工艺,更是达到了“不露针迹”的极致工艺水平。清代宫廷将堆绫工艺广泛用于龙袍、椅垫、荷包等物品。乾隆时期,制作堆绣甚至成为皇室女性的日常活动之一,其奢华调性从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服饰装饰上就可见一斑。同时,清代皇室对藏传佛教的虔诚信仰,促使堆绣技艺广泛应用于唐卡及大幅佛像的制作之中,其中现藏于北京雍和宫的国家一级文物《绿度母补绣像》,便是由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太后供奉的珍品之一。
在小说《红楼梦》中,薛姨妈去荣国府的时候,就带了好多宫里做的、新鲜花样的堆纱花。这堆纱花就是用纱绢叠起来做的,现在也还能看得到,而且还常会与刺绣、手绘等工艺相结合。这些以假乱真的花朵所承载的文化与艺术价值熠熠生辉,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如今,在东城区的地安门东大街与北河沿大街交叉口西南,仍然可以找到一条名为织染局的胡同。胡同名字的来源,就是明代时将为宫廷提供绸缎布匹的内织染局设在了此处。至清代,负责宫廷丝织品供应的京内织染局,也还是在这个地方。织染局内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分班服役、定期轮换,制作出了大量精美作品,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织匠、绣匠、挑花匠、屯绢匠、拣绣匠……
三代女红一脉相承
林秀蓁老师作为丝绫堆绣的东城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原是北京工艺美术厂的职工,在20世纪90年代时,她拜曾师从清宫宫女学习丝绫堆绣技艺的王福龄为师,同时还在厂里专门设立了丝绫堆绣工作室。
2000年,随着北京工艺美术厂停工,丝绫堆绣工作室也只能随之解散。不过,林秀蓁并未因此气馁,常常独自前往敬老院向王福龄求教,深得老人赞许。
经过多年刻苦研习,学艺有成的林秀蓁于2007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此后,她带领工作室成员多次参加地坛庙会,还承担了为东城妇联赶制奖品的任务,创作出《梅》《风信子》等数十幅丝绫堆绣作品。2015年,在林秀蓁手把手的传授下,几位随她学习丝绫堆绣的学员也都先后做出了不错的作品,《傲骨》《和美》《秋晓》等优秀作品受邀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展出……
Tip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鼓楼苑胡同10号。
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00;14:00-17:30
电话:010-64017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