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鸽哨 万般情韵响碧空
北京中轴线的北端是钟鼓楼,当年,全城的人都能听到钟鼓楼报时的声音。当然,要是在城市的南边,远一点的地方,从这里发出的声音可能就听不大清楚了。但是,在北京城市的上空,还有一种声音,这就是鸽哨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一盘鸽子远去了,可它留在空中的声音仍在回旋,久久不去。钟鼓楼的身影和盘旋空中鸽子发出的哨音,是人们心中最深刻的老北京城印象。
直至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城里的大小院落、胡同街巷里,几乎每处都有养着几盘鸽子的人家。北京人养鸽子,可以说只,但不可以说群。鸽子是属于天空的宠物,养得多的,有十几只、几十只了,不能说养了一群鸽子,要说养了一盘鸽子,至少也要12只一盘。一盘鸽子飞到天上有大有小,这盘鸽子的搭配也有讲究。点子是白色的,楼鸽是紫的,10只点子配2只楼鸽,这盘鸽子在天上盘旋时才好看。空中的鸽子与红墙、古树、胡同、四合院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吉祥、和谐、幸福、平安的画面,是老北京特有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需求变化,胡同里养鸽子的人逐步减少,但鸽哨的声音仍然会不时地出现在越来越蓝的天空中。
鸽哨种类繁多。《燕京岁时记》中有一段有关鸽哨的描述:凡放鸽之时,必以竹哨缀之于尾上,谓之壶芦,又谓之哨子。壶芦有大小之分,哨子有三联、五联、十三星、十一眼、双筒、截口、众星捧月之别。盘旋之际,响彻云霄,五音皆备,真可以悦性陶情。
鸽哨不止于观赏,还有实用性。老北京城中的一些商家,当年就用戴上鸽哨的来各自传递信息。粮店的老板每天凌晨让店里的伙计戴上鸽子,到西直门外的粮市去打探当天的行情。把当天各种运到京城的粮食的开盘价探听好了,写在纸条上,卷成小纸卷,塞进鸽哨的一个筒里,然后放鸽子飞回。老板在店里听到自己鸽子熟悉的哨音,打开窗户,引鸽入房。拿出纸卷,看清粮食的开盘价,算计好自家店的售价后,再写上粮店的水牌,下板营业。
据传,鸽哨制作的方法也是从清宫里传出来的。皇宫内院有专管养花、养鸟、养鸽子的太监,其中一位姓王的太监在出宫时,把这门手艺也带了出来。有位名叫臧红的老板,好养鸽子,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王太监,并成为好友。王太监要把自己养花、养鸟、养鸽子、制作鸽哨、编鸟笼这些技艺传授给臧红,但臧红没学,只是让自己手下的伙计们跟着王太监学艺。这些伙计们学成了,之后用鸽哨的手艺再往下传时,就形成了以后的多门多家制作鸽哨的门派,其中的“永”字鸽哨,从清朝年间就以眼多、崽多、材料独特、耐戴,成为上品。加之“永”字鸽哨发出的声音偏高、偏亮,更受鸽主们的喜爱。“永”字鸽哨不但品种多,而且做工和技艺上属上等。那鸽哨或大、或小,或精巧、或粗犷,纯手工制作的鸽哨,很多都成为收藏家手中的珍品。
2014年,以“永”字鸽哨为代表的北京鸽哨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造鸽哨的主要材料,一般有竹子、葫芦、苇子等,也有特殊的,比如用风干的橘子皮做的,或是用龙眼也就是桂圆的皮壳做的,或者用银杏籽也就是中药的白果皮做的,总之,以轻巧为基本原则。讲究质量和排场的,材料也选用象牙作口。民国时,象牙价格高了,不好找料,就用骆驼骨头和牛角代替作哨口,还染成祖母绿色,煞是好看。“骆驼骨头假象牙”,就是这么来的。
制作鸽哨所用工具大多为自制,常用工具有:大小偏口刀子、大小鹰嘴剜刀、大小凿口刀子、木锉、砂纸。
制作工序包括切、掏、剥、磨、粘等。切工很重要,做哨讲究要么有形,要么没形。但哨底要正,哨口要有弧度,这样鸽子戴起来,拉风时才能音正,鸽子不会伤力。这就要求切时手要准,切口要平。掏芯(瓤)、剥皮是指将材料外面不归整的表皮和内里的芯要掏得、剥得干净、均匀,这道工序关系到鸽哨的分量和鸽子戴起来费力不费力。每一个细小的材料、零件都要经过砂纸打磨,磨法要细,磨法直接关系到各个部位连接严实不严实。如果透风,鸽哨会大失风采,也就是不响。白碴粘是最难交活的工序,稍微有一点瑕疵一眼明了,所以鸽哨做完后很少有不上色,交白碴活的。
看着简单,做起来很难。鸽哨基本都是纯手工制作,成品的好坏,完全在于制作者手工技艺的高低。成品鸽哨一套一个样,一哨一个样,一哨一重量,每套和每套大小不一样。
带上鸽哨的鸽子在空中盘旋时,因飞行高度和风向变化的影响,鸽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如同一个飞行着的乐队。每一次飞翔,鸽哨都会谱写出一曲不同的旋律,让观者心驰神往。
北京鸽哨的代表性传承人何永江是“永”字鸽哨的第四代传承人了。
1949年出生的何永江,在20世纪60年代初,与“永”字鸽哨的第三代传人王永富成了邻居。两人很投缘,喜欢鸽子的何永江被王永富收为弟子。北京城里曾一度禁养鸽子。一天,王永富将何永江悄悄叫到家中,将一串老鸽哨递到他手上。这些鸽哨有筒哨、排哨、星眼哨、葫芦哨等,是王永富珍藏的全部鸽哨类型。一同交给何永江的还有一个用油布包裹的小包,里面是一本手写的鸽哨谱系。这套鸽哨和这本谱系,后来被人为损毁了,何永江也一度伤心地停止了鸽哨的制作。
国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后,何永江的老伴尚利平参加了一次聚会,尚利平是位擅长写民俗题材的作家。那次聚会到场的有民俗专家赵书、京味作家刘一达和几位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花金儿”金铁岭、“葡萄常”常弘等人。在话语间,尚利平说有几件物件让大家开开眼。当她拿出何永江制作的几把鸽哨时,顿时迎来了众人的一阵惊叹和赞赏。刘一达正要去电台说鸽哨,这几把鸽哨让他十分惊喜。赵书老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他仔细看看几把哨子,说 :“这鸽哨入非遗没有问题。鸽哨的声音是和平之声、吉祥之声、和谐之声、平安之声。”
专家的鼓励使何永江和尚利平老两口信心大增,但制作鸽哨的过程是很艰辛的。鸽哨的制作是个人劳作,从选材到制作,每个过程都要重新尝试。有时材料没选好,一上手就开裂。他常常是在工作台上一站就是一天,像个木桩子似地钉在地上。两条腿“僵”了,可脑子却在飞快地运转,手在不停地操作。渐渐地,何永江的鸽哨品种越来越多,有竹子的、有果壳的、有牛角的,甚至还有檀木的。各种材料和工艺,都在何永江手中演化成玲珑、响亮的鸽哨。
成功申报进入东城区级和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更多的人知道了何永江,关注到了鸽哨。多家新闻媒体对何永江进行采访报道,又有尚利平撰写的《北京鸽哨》一书由北京出版集团出版,不只是中文版,还出版了英文版。何永江和他的鸽哨也多次出现在社区、学校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鸽子的使用功能越来越少,鸽哨的声音留给人们的更多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在匆匆行走的步履间,被天空中传来的声音牵引着,遥想一下诗和远方的美好,或许你前面的道路会走得更扎实、更坚定、更无畏、更加充满希望。
Tips:
地址 :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梁家务村微藏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