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刻众多,分布较散,不少石刻造像都在山区,刻于晚唐和北宋早期。这里有千年未变令人称叹不已的紫竹观音,而更多的是风化之后面孔已经隐没的石像,露出岩石本先的色彩或纹路。孔雀明王洞、华严洞、毗卢洞、千佛寨、圆觉洞、卧佛谷等都极具代表性。

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与重庆市大足区相邻,从关中平原翻越秦岭入川到大足,会先路过这里。这里的石窟群开凿时间也比大足稍早一些,多为晚唐和北宋早期,数量、规模都不输后者,甚至更美,只是不如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那么特色鲜明,有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

安岳有一处摩崖造像就叫孔雀明王洞。相比于大佛湾石刻里的孔雀明王,这只孔雀个头只是稍大,形象却生动不少,脑袋微斜,仿佛在侧耳听法。由于明王是坐在孔雀背上的,所以整座石雕的重心设计很关键,大佛湾的匠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用了敦实的底座,这里的孔雀则有悬空飞舞之感,所以神情也不免有些骄傲。

除了孔雀明王,这里还有数尊佛像。孔雀明王洞的山上还有一座宝塔,山中竹林茂密,雾气轻浮,苔痕深重,恍若离世仙境。山顶有一废弃的寺庙,如今被乡人当作牛棚。

宝塔在寺庙大殿背后,是红砂岩石塔,三层八面,大约十五米高。我眼前一亮 :这塔内外两层,里面是实心的塔柱,外层一圈的檐柱,檐柱也是八面,每一面写着两种经文的名称(经目),算下有144 种。字迹娟秀,看似柔弱但力透纸背,让人想起弘一法师的字(字体风格并不一样)。三层檐下皆有一圈若干坐佛小像,顶上是葫芦宝顶。我绕塔转了几圈,终于找到隐没在苔痕里的“身舍利”三个字。

这身舍利经目塔是宋朝遗物,而且形制独特,我们意外见到这样一个宝贝,实在是欢喜得很。

我们到安岳华严洞口时,大门已经关了,这让我们有些悻悻然。然而奇迹总是发生在我们转身之际,那门“吱呀”一声开了。

华严洞的守门人瘦瘦小小话不多,冲我们招招手,示意我们进去。天色本就有些暗,华严洞外又有保护用的遮棚,虽然进来了,但看不清楚也是枉然啊!没想到守门人跟了过来,“啪”一声,这里居然有冷光灯!惊喜总是来得这般出人意料。

菩萨们在那一瞬间明亮起来,整个宋代的华丽就堆在我们眼前。从毗卢遮那佛与文殊、普贤二位菩萨的微笑,到两边诸位菩萨的衣襟和脚踩的莲花,一切都仿佛浸润在浩荡春风里,那么的不现实,又如此的令人沉醉。

毗卢洞正在维修,“闲人免进”的牌子就在门口。然而并不见有人在里面,门也是大开的,所以就走了进去。进门一看,第一个窟怎么似曾相识?细看内容正是前日在大佛湾看到的柳本尊十炼,但此处的雕塑更平和柔美,想来当初这里的石雕只是为了讲述问佛求道的故事。

我们的目标是紫竹观音。当站在她的面前,我们都没有说话,她也无言,继续保持着千年来的模样:左手撑在台座上,坐姿微仰斜侧;左腿耷在台下,脚踩莲花;右腿屈膝而立,右臂搭在膝上。她双目低垂,嘴角微笑若隐似现,身戴璎珞宝珠,胸前折出一方衣襟飘然若飞,腰间一缕束带轻扬,似乎正是被我们身后涌起的山风托起。在她背后的石壁上,青鸟环飞,紫竹丛生。这大自在的紫竹观音啊,我们该怎么赞叹你才好呢?我觉得我并非是一时间的词穷,而是陷入了醇醉的状态,所以只有熏熏然的感受,丧失了言语表达的能力。

安岳县城外不远处的大云山上有座山寨,环寨的崖壁上有很多佛教造像,数量巨大,俗称千佛寨。寨下的寺庙因此得名千佛寺。大云山上植被茂盛,晨雾弥漫的步道两侧鸟影急如旋风,对我们这几位既喜欢看古迹又爱观鸟的人来说,这里不啻是天堂。千佛寨石刻最早可追溯到隋代,多为盛唐所作,小部分是五代和北宋重修的,大大小小有3000余尊,也因历史实在久远,如今依然保存完好的石像并不多。

幸运的是,留下的都可谓是精品,数个大型洞窟里的佛像和菩萨均是相貌敦厚庄严;一些小型洞窟里的造像则温润有趣。而且无论大大小小的洞窟,门口的力士均十分精彩。

千佛寨的石雕中还有一些极具特色的,比如《药师佛经变图》便是全国罕见的石刻题材,上面长裤帔帛,上身赤裸的男飞仙也可谓凤毛麟角。见着这些,无法不心生欢喜,尤其是当你拨开云雾,发现这些佛像似乎早已在静候你的探望,那种相逢一笑的澄澈心,能容天安地。只是岁月自有自己的安排,虽然偏居一隅的大云山千佛寨石窟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摧残,却抵不过时间抹平一切的力量。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风化之后面孔已经隐没的石像,露出岩石本先的色彩或纹路,甚至只有一个隐约的轮廓还在向世人描述佛陀与人心共同缔造的美好世界。

安岳县的不少石刻造像都在山区,单体规模一般也不大,最集中的两处都在县城边,一处是千佛寨,另一处便是圆觉洞,圆觉洞保护得更好。我虽然喜欢千佛寨的冷幽,对这里倒也不拒绝,毕竟一进山门就看到明代早期的建筑还是很令人满意的。

这是教钟寺遗留下来的大殿,歇山顶,略成方形,内部宽阔,出檐飞远;檐下假昂高翘,与18朵斗拱一起,如叠云撑天。殿内中间有一巨大的石案,采用的透雕工艺比不了皖南或者潮汕的石雕那么精致,却胜在气势夺人。殿内四壁如今是安岳石刻的相关介绍,我们发现遗漏的茗山寺石刻竟然精美异常,是否要调转回去呢?大家觉得还是随缘比较好,就不走回头路了。旅途和人生一样,就是不断地取舍,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选择。

圆觉洞石刻群里有好几尊独立大佛像,其实脚下的供养人或者胁侍菩萨的塑像与大佛相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圆觉洞石刻群还有一些摩崖石刻,比如“龟鹤”二字,亦是唐人的墨宝;山中还雕有一只巨大的鼋,这本是驮碑的家伙在此地竟然勤勤恳恳地趴了千年,驮起一座山。山南的一系列小型的石窟基本都是五代时期的,多数已经风化得面容难辨。区区落差二三十米高的小山,一北一南,岩石质地不同,承载的风雨也不同,只过了千年,便差之千里——选择,再一次成为影响深远的决定。

卧佛谷里是另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唐代开元三年 (715 年),高僧玄应决定在大云山(今千佛寨)、云居山(今圆觉洞)、跑马滩(今卧佛沟)开凿佛像。他就像今天的一个大型项目总监一样,从筹资到规划再到质监,一时间,安岳处处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听到他口中坚定的佛号。

跑马滩本是山溪边的崖壁,水流湍急,可刚出沟谷就又被更大的山锁住,汇聚成偌大的一片湿地,人迹不多,鸬鹚、野鸭、鸳鸯倒成了这里的常客。佛祖涅槃像大多都是朝右侧卧,然而此处受地势所限,岩石薄厚不均,玄应深知佛法并不拘泥于外表,他便让工匠们反其道行之,于是有了这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左侧卧佛像。从建成的那一天起,跑马滩也就成了世人口口相传千年的卧佛沟。

后来,玄应又陆续在卧佛沟南崖凿出15个河窟,将自己从洛阳带来的大唐《三藏经》刻于石壁上。直到天宝年间,《大佛涅槃经》等20余种经文40余万字终于全部刻完,1200年后,据说字迹依然清晰可鉴。遗憾的是最近这些经窟正在维修,故而我们便直奔大佛而去。

与安岳告别的最后一幕是我们都不曾预料到的。孔雀明王洞、华严洞、毗卢洞、千佛寨、圆觉洞、卧佛谷,两天六处,与千万佛的世界无言相对之后,我们也明白此生一场,“来都来了”,何不珍惜当下?

Tips:

从重庆或者从成都方向到安岳县城的距离相差无几。

安岳石刻数量众多,分布比较分散,在县城附近方便抵达的是千佛寨和圆觉洞这两处,各安排半天时间较为合适。文章中提及的其他石刻均建议自驾前往,如全部都看,建议安排三天时间较为宽松。有些地方是乡道,路面较窄,但路面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