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黑水湾淘金文化习俗 淘金村的金名片
黑水湾村是平谷地界儿远近闻名的“淘金村”。黑水湾淘金文化自唐代逐渐形成,在1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私采、民采,还是国矿时期,村民始终保持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的精神。响应国家号召积极采金,缴纳国库,支援国家建设,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在一定历史时期曾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然而,多年的采金、淘金却让黑水湾村北的大金山不堪重负,植被遭到破坏,碎石布满山林,河流受到污染……2004 年,北京市平谷区正式关闭大金山金矿;2017 年,北京明确划定7 个生态涵养区,平谷区作为北京东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城市的后花园,守护好绿水青山成了头等大事;2025 年平谷区金海湖黑水湾淘金文化习俗正式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水湾浴火重生,变身“金水湾”,成为带有地域符号的文旅资源,淘金文化习俗就是一张金名片。
口门子
龙潭
古民居旧址
矿洞讲解
淘金工具
淘金生产走进历史
平谷区三面环山,长城蜿蜒于东北部山区,是明长城进入北京界内的最东起点。金海湖镇黑水湾村北距金山长城西口子约4 公里,与长城文化带相连。据《四镇三关志》载:“永乐年建,通步缓。”如今,村北山岭上尚有3 公里残存明长城,轮廓非常清晰。
黑水湾村北的大金山,号称“万两黄金矿”,金矿资源丰富,拥有脉金矿和河金矿。脉金矿又称山金矿、内生金矿,其矿床大多分布在高山地区,由内力地质作用形成,内力地质作用主要是火山、岩浆等。另一类为砂金矿,当地叫河金矿,砂金矿位置在黑水湾村北的倪家洼一带,是山金经过长期风化剥蚀,破碎成金粒、金片、金末,又通过风、流水、河水等的搬运作用,沉积在河滨形成天然的冲积型砂金矿床。当地人流传着一句话:“金山银山,也比不上黑水湾”,说的就是黑水湾的“富矿”。淘金、采金追溯其有传承人的历史当始于清末民初,距今120 余年,分为民采、国矿、集体、个人和封硐后五个历史阶段。
纵观黑水湾矿区发展历史,历经三次较大规模开采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第一次:1911—1937 年,黑水湾开采金矿后,附近村有经验的和外地专业人员相继来黑水湾村采金。第二次:20 世纪50 至70 年代,国家组织万人上山采金,这一时期后期更新了采金、淘金的设备,机械化的使用,使采矿技术和产量有了长足发展,平谷县号称“黄金万两县”。第三次:20 世纪80 至90 年代,这时期也是黑水湾民间采金最兴旺时期。当时村里的主要劳动力都在山上采金,家家户户都有齐全的淘金工具,当地村民变成了真正的金农。同时来自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区的采金工人云集于此,那时山上大约有5000 多人。三次大规模开采给黑水湾村带来了巨大影响,安全隐患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越来越大,容易引发碎石流等自然灾害。
淘金工具
淘金工具
大崖棚
拉溜
开采金矿的矿洞口
村民老马是土生土长的黑水湾人,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开采的位置在村北3 公里左右,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扛着工具步行进山了。淘金的第一步是开山洞,有经验的采金人要先确定位置,“看看哪儿的石头含金高,不过有时候也白干,挖出来的就是普通石头由于黑水湾村的金矿属于岩金,淘金者需要先开采出拥有含金量的岩石,进行破碎和球磨,最后再进行提炼,才能炼出金子来。老马说,早些年还都是徒手用锤子凿,到了后来就开始使用炸药了,站在村里就能清楚地听见北面山里巨雷般的爆炸声。炸出山洞之后,采金人还要往山体里挖巷道,为的是进到更深的地方去寻找金矿。老马也数不清山体里到底分布着多少洞口和巷道。
炸出来的矿石需要进一步研磨。早些年,炼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老马他们这些淘金者要把碎石背回家研磨。每次出门的时候,老马都会准备一个特别大的沙袋,完成爆破之后,就将碎石捡进沙袋。50 多公斤重的碎石压在肩膀上,有时候甚至能硌出血。后来,山里架起设备,形成了集开采矿料、破碎、球磨、炼金为一体的地下淘金工厂……
封堵后的金矿洞口
明长城
“守财奴”
做首饰
金矿关闭后植被恢复
Tips:
地址:平谷区金海湖镇黑水湾村
公交:东直门公交枢纽站乘坐852 到平谷汽车站下,换乘平27 路到黑水湾站下,步行148 米。
地铁:东直门乘坐13 号线到望京西站下,换乘15 号线到俸伯站下出C2(东南)口,换乘郊99 路,到平谷汽车站下,换乘平27 路,到黑水湾站下,步行148 米。
电话:13520545356(农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