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来一碗牛肉,要清红汤,粉冒(汆、煮)软一点。”这是我去吃粉时通常的口令。每个绵阳人都有自己最爱的米粉配置和最爱的米粉店。清汤或红汤,又或清红对浇,不同的选择可以满足所有绵阳人对油度、辣度的要求。

不过,在高中食堂是需要自己端着盛好粉和肉的碗,绕道后厨去打汤的,那时每天早晨我的数学题就是给清红汤配比。但后来我发现,不论如何配比,都各有独到趣味 :若是肠胃不爽,那便清汤打底,少放红汤增香 ;若胃口大开,红汤就占主位,放点清汤解腻 ;若为追求味道浓纯,便单吃清汤或红汤。

牛肉和肥肠是经典的红汤肉臊,若是清汤,则加上几块鸡肉和丸子。不论清红,一律再配上那炖得刚好的海带、豌豆和笋子。馋嘴的绵阳食客也通常有自己的要求,“多来点笋”“多来点海带”“加十元肥肠”……

我经常看掌勺师傅冒米粉,这冒粉的节奏是成败的关键。本就是熟粉,所以一定要快,水烧开后一直是文火,一勺米粉下去,颠勺颠个一两秒便要一鼓作气快速捞起。米粉装碗,把炖肉臊的汤汁舀在粉上。肥瘦均匀的肋条牛肉下油锅之后,水分被炸干,再经高汤炖过至少 50 分钟,这样几块牛肉,再加凌晨时分精心调制的汤底,粉便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