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隐藏古堡
墙子路明代驻有重兵,《昌平山水记》载 :墙子岭“参将一人提调一人守之”。参将是仅次于总兵官下的高级将领,手下有士兵万人,管辖着关寨 11 处,敌台 79 座,长城延绵 239里,包括现今平谷的部分境地 :南自鱼子山,经南北水峪口、熊儿寨口、镇罗营上关口,再经黄门子口、南峪寨口、墙子路上关、磨刀峪口,直到大小黄崖口,偌大范围。
有传,墙子路本为枪子路,源于一将守三关的故事,杨六郎把枪插在关口上吓退了敌兵而得名。传说不足为证,而墙子路纵跨平谷、密云。平谷人说话阴平阳平颠倒,把“枪”念为“墙”,也有这种说法。平谷的关上村与密云的堡子里村距离仅几里。古时相邻的城堡,均属墙子路管辖,现在分属两个区。
《密云县志》中没查到堡子里村。自大城子镇向山里走,原来下栅子村下辖着 11 个自然村,堡子里只是其中之一。当地人把城堡称为堡子,读音“补子”,很多地方也这样念。为何称“里”,这里四面环山,周围并没有再大的城堡,堡子就是这个村,看来“里”在此不是里外之意,而是古时称谓的市里村庄,为行政单位。而“里”多在县城周边,为何在深山之中这样称呼,心生诧异。
堡子里有城堡,想着时隔几百年,不可能留下什么遗迹,怀着探索与勘查的心情来到这里。进了村便到了山边。房舍依山而建,于绿树掩映间,现出房脊山墙,传统北方样式,颇有意境。村口有红砖民居,透出新农村的气息,老房子又显得古朴,新与老正在交替。民居建在坡上,为了整出平地,便用毛石垒成梯田坝,有的能有几米高。这就是山村建筑特色。想到了靠山吃山,建材格局形制皆如是。不经意间,能看到房子基础上的巨石,约有 1 米多长,上千斤重,不禁感叹搬运之艰。
村里街口,偶遇村民,扛着锄头下地,上前寻问。原来这街口正是城堡北门。此时已不能看出城门的形状,两旁盖起房舍,全用石砌,下面的巨石便是古城的基石。这些巨大石块经过敲打,没有錾过,并不精细,说明城堡资金并不充裕。旁边留有几块巨石,盖房地基余下的,应是当年城门所用。两边还有当年城墙的石块。城外下坡,显出街口两座房舍很高,想象着当年城门建在此处,也会显得高大。
走进城堡,自北向南,一路上坡,这是城内南北主街。两边房舍墙上多用石块,迎面写着“毛主席万岁”字样。堡子里有着不少老房子,都很宽敞,面阔五间,前面有着院子。在一家房前驻步,房子做过修复,而门窗还是旧物。门上拴着门杠,可以转开。进门,灶台凉了,里间屋摆着红漆柜子,让人想起老旧物件,想起那个年代使用的家具。上面已经落着一层尘土,土炕上没有铺盖被褥,凌乱堆放着许多玉米。主人起码几个月不在这里居住了,估计是有合适的事情可做,到镇里或是进城,离开了山村。
前行拐弯儿,约百十米,到了尽头,这是城堡东门。这条街在东门外,一侧正是城的东墙。城墙能看出地基,上面建起房舍,互相连接。再向南上坡,地势增高。城东墙也随之向上,房舍用着碎石,墙下有巨大石块,是当年的旧城墙。这些就是古城墙的残存了,断断续续。
东面坡下有一院落,还很整齐。院里有地窖,是储藏食品用的,这里盛产红肖梨,放在地窖里,能存很长时间。这所房子也有上百年了,主人八九十岁,生长在这里。老人很高兴,把我们让到屋里,安排坐下。土炕上放着小饭桌,上面有几个塑料袋,装着几种食品,应是从城里集中购买的,示意让我们吃。老伴去世十几年了,孩子进城上班,老人只身住在这里。
问起古城,老人说 :城不算大,是个小城圈,全是石头的,以前要完整得多,有七八米高,上面有六七米宽,没有门楼,小时还在城上跑着玩,后来盖房子,逐渐拆了。城有南、北、东三个城门,没有西门。过去城东有砖窑,城里没寺庙,也没井,吃水要到山下井里去挑水,现在村里有了自来水。
这一带的城堡多建于明代,而具体何时,并无再多记载。城的建造特殊,西门、南门在坡上,墙因地势而建,南北略长些。而一座小堡,为何开了三座城门,是因这里的地形特殊,为出行方便,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现在南门已无,西墙不在,只留有东墙与北墙的残迹,山坡上少有平地,人们借助城墙建起房舍,地基与城墙相混,若无特殊说明,已难确认。
在村里行走,很少见到人。问起人口情况。老人说,堡子里村有约 80户,200 口人,而常住的只有一半。现在外出又走了不少,剩下的不多了,留在村里的也多是老人。老人很愿意多聊一会,而我们急着赶路,只能告别。老人送出家门,又送出院门,站在前面那小块平阔处。我们一路下坡,走了很远,回头,老人还向我们招手,并双手合十相送。
想着老人,想着山村,想着古城。
Tips:
去堡子里村,可自东直门乘 980 路快至密云鼓楼,换密 16 路至下栅子站,然后步行至堡子里村。
堡子里村处于山区,空气新鲜,行走舒畅。
堡子里村古朴,保存着不少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