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站回味

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极其险要之前哨,与南口相对应。八达岭在元代以前称作“北口”,是层峦叠嶂的军都山北部山口。明代《长安客话》记载:“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据有关专家考证,汉代所置的居庸关关址就在八达岭。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太行、燕山相交于此,一道中开,自八达岭居高下视居庸关,如窥井底,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八达岭关城设东、西两座关门,东门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门额书“居庸外镇”;西门建于万历十年(1582 年),门额书“北门锁钥”。西城台的两侧各建有 1 座敌楼,两敌楼与关城呈掎角之势延伸于南北山脊之上,与东城门相连的三段城墙呈 U 字形相接,构成固若金汤的八达岭关城。

我没有攀登八达岭长城,而是直接前往八达岭下的青龙桥火车站。穿过浓荫匝地的山谷来到青龙桥火车站,这座老站一如百年前的样子,刹那间让人感觉到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一下子回到清末民初的时代。站房和铁路紧紧地贴在山谷两边,一排排低矮的青石灰瓦平房如一队队战士立在进站的入口,铁路下坚固的排水涵洞依旧坚如磐石,一条铁路延伸到青龙桥火车站站内,然后又从站内折出顺坡而上,形成躺倒的“人”字形铁路。一声长鸣,一列洁白优美的长城号火车驶入站内,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此去经年,车轮滚滚,百年沧桑仿佛只是一瞬。

中西结合的五间灰墙红顶候车室站房,完整保存着百年前初建时的模样。边上两间各开一个朱红百叶窗,窗台用一整块大理石砌筑,这是当年的贵宾候车室及售票室。中间三间为窑洞式大门,为普通候车室,男宾、女宾是分别设置的。候车室门柱上挂着古老的煤油壁灯和铁轨报车器,候车室大门上为白底黑字的“青龙桥车站”站牌,右侧题“光绪戊申(1908)秋季”,左侧是时任京张铁路会办的中国首任铁路大臣关冕钧的落款和印章,站名下是用旧时韦氏拼音标注的 “CHINGLUNGCHIAO” 站名。

一些游客或是伫立在宁静的老站,或坐在候车室里长长的木椅上,或呼朋唤友穿行在站台上拍照,找寻那段逝去的时光,感受这座老站的风采。

京张铁路 开创性突破

1909 年 10 月 2 日京张铁路实现全线通车,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从此书写了中国铁路史上光辉的一页。京张铁路南起北京丰台柳村,经居庸关、八达岭、沙城、宣化至张家口,全长为 201.2 公里,其中京张铁路南口至八达岭间,俗称“关沟段”。这段铁路地势险峻,百年前,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修建铁路,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为了修好这条铁路,詹天佑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经过充分的论证,利用“折反线”原理,创造性地设计出了青龙桥火车站“人”字形路线方案,极其巧妙地克服了坡陡弯急的世界难题。京张铁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站改用两个机车头,一个在前边牵引,一个在后边助推。从东北方向进入青龙桥火车站,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后列车改为倒行,原先助推的火车头改为牵引,牵引火车头改为助推,使列车重新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就降低了铁路的坡度,隧道也由原来设计的1800米缩短为1091米,使得京张铁路比预期的工期提前了2年通车。

人字铁路尽头进站口北侧的山脚下是詹天佑先生青铜雕像及墓冢。詹天佑塑像高约 2 米,立于花岗岩基座之上。先生目光坚定,炯炯有神,身穿黑色皮大衣,右手插于兜内,面向他亲手修筑的铁路。塑像的左边是由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亲书碑文的纪念碑,以表彰詹天佑对中国铁路事业的卓越贡献。登上雕像后的 37 级台阶是詹天佑墓冢,墓室是由 9 块花岗岩石块与汉白玉半圆冢所组成,黑色大理石墓碑花岗石镶边,其上刻写着詹天佑先生生平。

如今,青龙桥车站依旧静静地伫立在军都千年古道上,依偎在八达岭长城脚下,来来往往的火车重复着百年前的运行节奏穿行在“人”字形铁路之上,讲述着中国铁路的历程......

Tips:

S2 市郊铁路会在青龙桥火车站进行技术性停车。S2 市郊列车在昌平黄土店站发车,可以切身体会穿行在百年铁路上,春天还可乘“开往春天的火车”穿越居庸关花海,在八达岭站下车,步行约 3 公里到达青龙桥站。

德胜门乘 919 路在八达岭森林公园下车,步行约 680 米即可到达青龙桥火车站。也可乘八达岭旅游专线车至八达岭站下车,步行约 840 米即可到达。

八达岭周边有比较完善的民宿,吃住都很方便,除旺季外都可随时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