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虎口 万里茶道出晋的咽喉
杀虎口是中原连接大漠通道上的一个咽喉,位于山西、内蒙古交界处,作为晋商万里茶道上的一个招牌,历史上,这条南北大道承担着多重角色,既是兵道,也是商道,还是驿道、粮道、茶马古道、移民之道。
如今,杀虎口仍然留下了许多晋商万里茶道的古迹,印证着当年的繁华。从古道走进杀虎堡,上通顺桥,出杀虎关,远涉大漠,这条茶马贸易线,历经400余年的沉淀,愈发显现了其历史的厚重,像一壶手沏的浓茶,香醇味长。
“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 明清时期,在河北山西等地的北部设置了关口,关口以北的地方就叫口外,杀虎口“西口”之名便是如此得来。杀虎口是古代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是明清时期重要税卡,商人们牵着数百峰骆驼,或赶着数以百计的牛拉板车,驮载着茶货物资,越过杀虎口,走出西口赴塞外的大漠南北蒙古草原,从事贸易活动,因而成为晋商万里茶道山西段的西北端口和交通枢纽。
“杀虎口”之名,听起来杀气腾腾,实际上,杀虎口从未出现过老虎。春秋战国至秦、汉、隋时,这里称参合陉、参合口 ;唐朝名为白狼关,起着抵挡突厥进攻的作用 ;宋朝叫牙狼关。明朝为抵御蒙古瓦剌南侵,曾多次从此出兵,故得名杀胡口。康熙西征平定葛尔丹后,经杀胡口凯旋,为了安抚西北少数民族便将“胡”改为了“虎”,之后这里便一直叫杀虎口。
在杀虎口的东侧,长城由塘子山向高处攀升,并连接北面的雷劈山,沿山岭由东朝西迂回过来,半月形的围墙将杀虎堡围在了中间。在杀虎口的西侧,长城依大堡山蜿蜒而去,消失于崇山峻岭中。如今的杀虎口被重修成了气势磅礴的一座雄关,在城楼上,东西山岭高耸对峙,苍头河干枯的河道由南向北纵贯其中,形成一条宽约270米的天然走廊。险峻的地形,天然的关口一目了然。走近了,会发现城墙底部砖头颜色和上面簇新的成色截然不同,原来下面的石头是以前留下来的,现在的城墙是在旧址上翻新的。“刀戈沉沙边城带血,关山度月古堡含悲”这幅书在杀虎关上的对联,道出了古关“紫塞金汤”的气势。然而,这里既是战场,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对抗中互相融合又互相促进的见证。
漫步在玄武岩铺设的古驿道上,重温着悠久的历史,感慨良多。处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交界处的杀虎口沧桑古朴,像是一位阅古观今的老人,见证着万里长城文化、晋商崛起、胡汉双方激烈征战……杀虎口,不知孕育了多少个富可敌国、商铺连绵的豪商巨贾;演绎了多少出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战争场面;涌现出多少骚人墨客、怀古咏今的壮丽诗篇。作为民族融合前沿阵地,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等各族人民在此地生生不息,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处处闪烁着多民族的文化之光......
Tips:
交通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区)交界处,与北京、太原都有高速公路相通。大同、右玉到呼和浩特的汽车都会经过这里。
美食 :因为地处各民族交集地区,也形成了融合各民族风格的独特美食文化。土豆鱼鱼,莜面和土豆的另外一种搭配,炒着吃既是菜又像是饭。羊杂汤是到右玉不可错过的经典美食,物美价廉不说,滋味着实鲜。
住宿 :杀虎口有条旅游文化街,可以解决食宿问题,也可以返回右玉县城住宿。周边:桦林山、右卫老城、云岗石窟、 恒山悬空寺。
注意 :杀虎口属塞外,风沙大,温差大,备好防风衣、防风帽等户外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