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扬子江隧道,和风徐徐掀动道路两边黄叶飘飘。驶往浦口火车站的路越走越窄,道上行人越来越少。

确实,浦口火车站已无文章电影中的热闹。主体大楼坐北朝南,黄色楼体墙面斑驳陆离,窗户高而窄,屋脊红而尖。一条陈旧的单柱伞形雨廊,连接车站和码头。从雨廊走向月台,仿佛走进一段旧时光。那个定格的画面,在脑海里浮现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朱自清的《背影》,百年前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依然令人感动得热泪潸然。

走过一道锈迹斑斑的铁门,废弃的铁轨阻断在铁路尽头,停靠在车站的长列火车悄然无声,铁轨上铺满落叶,遮不住枕木藏着的腐旧……浦口火车站建成于 1914 年,典型的英格兰风格。它是民国时期进京的津浦铁路唯一铁道入口,也是南北铁路交通的终端。1968 年 10 月,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浦口火车站的客运中止;1985 年,浦口站易名为“南京北站”;2004 年 10 月,停办客运,从此,它以文物的名义活在人们的回忆里。曾经,它见证了民国到现在无数时间的打磨与烙印。如今,它被道道围栏掩护——浦口火车站城市更新工程启动,将打造影视基地、铁路公园、民国风情街区、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中心。

徜徉于浦口火车站,沿着铁轨两侧漫步,梧桐树叶落纷纷、虬枝伸展。月台上,有许多拍照留念的人们,或身着旗袍、手把折扇的女人,或穿上长衫、佩戴礼帽的男人,仿佛带我穿越到了民国时代。父亲带着儿子,背诵《背影》的句子;情侣相偎相依,再现《情深深雨蒙蒙》的情景 ;怀旧的老人捻须沉思,欢喜的孩子追逐梧桐的影子……

有个十来岁的孩子跳下月台,在轨道间的枕木上奔跑。月台上的中年男子一边追一唤着他 :“快上来,下面不安全。”那孩子听话地停下,双手摁在月台地面上,用力往上爬。轨道隔着月台有近 1 米的高度,孩子个子太矮,他双脚上蹦,双手抓紧台沿,使足了劲,可怎么也爬不上来。那个中年男子一准儿是父亲,他扔下背包,跳进铁路,抱起孩子稳稳地送上了月台。孩子上去了,可父亲自己要爬上来也不是容易的。我看到了那个“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我第一次离家去外地上学,父亲送我去坐火车。铜罐驿火车站是个小站,月台上没有廊棚,头上正午的烈日,炙烤着等待火车进站的旅客。挑着行李走了 20 里路,父亲湿透的衣衫被强光烤干出汗渍。等车的人很多,火车缓缓驶入车站,人们潮水般挤向车门。我个子小,根本挤不上去。父亲把我抱上车,然后在门口使劲推着我的后背。好不容易挤上车后,他在车窗口把行李一件件递给我。我看到他黝黑的面膛上全是汗水,像一条条流淌的小河。

隔着车窗,父亲在月台上使劲地向我挥手。车子徐徐驶动,他才转身离去。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我泪流满面。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火车站,就是一个离别又重逢的地方。伫立于浦口火车站,看着相拥而行的情侣、相互搀扶的老者、把儿子从铁路抱上站台的父亲,温情背影重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