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王悲剧地 红军胜利场
1863 年,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部 3 万将士覆没于大渡河畔,在史册上留下极为悲壮的一页。72 年后,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却成功地渡过了天堑大渡河,谱写出革命史上壮丽的诗篇。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两股力量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节,处于相同的态势。但是,他们在此的命运,最终却截然不同。其各种原由,怎不引来后人的感叹和评说。
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雕像
红军强渡大渡河处
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渡船
石棉石儿山
伫立石棉县城边石儿山上的翼王亭,可纵览河对岸千仞峭壁,可俯视河里裂岸惊涛;街巷纵横、车来人往的石棉城,也尽收眼底。翼王亭下面,是被称为老鸦漩的大渡河河段。这里,回荡着石达开统率的3万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尾声。
1863年5月,在四川石棉县安顺场,石达开的确陷入了孙子兵法所称的“山川险隘进退艰难,疾进即存,不疾则亡”的境地。北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西面,是水势湍急的松林河;东面,是奔流不息的南桠河;南面,则绵延着险绝的马鞍山。地处河滩的安顺场,山环水绕。如果是和平年代,这里有桃花源般的恬静;如果战争年代屯兵于此,这里便是易被围歼的险恶之地。
安顺场西北边的松林河与大渡河交汇处,是石达开率军抢渡大渡河的主要地点。两河交汇处的河滩上,是葱绿的菜畦和飘香的果园,当年血肉横飞的战场痕迹已荡然无存。宽阔的河面,松林河水清亮泛绿,大渡河水混浊泛黄,一绿一黄两水并流,景色壮丽。
当地老船工讲,洪水季节就不说了,其余季节水下暗流涌动、漩涡连连,隐藏着难以估量的凶险。我联想到在红军纪念馆看到的安顺场渡船,其船身长近10米,船首尖细且高高翘起,状如龙舟。由此可见,一般的舢板竹筏,难以抵挡大渡河的惊涛。
石棉翼王亭
松林河与金沙江交汇处 穆昭弟 摄影
太平军在安顺场战斗中使用的刀剑
太平军在安顺场战斗中使用的火炮
其实,我更想了解的是石达开抢渡大渡河无望后,转而西渡松林河的情况。因为展现在我眼前的大渡河支流松林河,河面泛着白花花的细浪,显然水浅且流速也不快。因此,石达开抢渡松林河仍惨遭失败,其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
身后不远处占地面积20亩、古典建筑风格的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不禁令人想象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一座纪念碑巍然矗立。碑体正面,雕刻着巨大的红军战士头像;碑体下方,是17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强渡天险大渡河的浮雕。
在馆藏丰富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我饶有兴趣地观看了红军遗物,详细地了解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历史背景。
强渡大渡河,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红军强渡大渡河之所以成功,除了天时地利的因素,还得益于石达开的前车之鉴。
红军到达安顺场时也是 5 月。同样的时节、路线、境遇,却产生了天壤之别的结局。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这里大放异彩,创造了奇迹。当中央红军决定把安顺场作为北渡大渡河的主要地点时,为使国民党军摸不清中央红军渡河的具体集结点,作为佯攻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各一部,在左权、刘亚楼、张爱萍的率领下,于 1935 年 5 月从西昌泸沽进至越西城下,进而在雅安汉源大树堡 ( 今汉源县大树乡 ) 摆出准备强渡大渡河的态势。左权、刘亚楼、张爱萍这样的佯攻,动静大了,使蒋介石确认自己的决策“英明”,从而成功地为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减轻了压力。同时,红军汲取了石达开贻误战机的教训,在抢渡大渡河前后的行军时,创造了靠脚板一天翻山越岭 120公里的极限记录。难怪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如此感叹 :“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业绩!”
我在石棉期间,时值初秋,大渡河水既不汹涌,也不刺骨,是它一年之中性情最平和的时节。但是大渡河畔上演的历史大戏,无论它的导演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永远波澜壮阔。
现实是以成败论英雄,而历史也并不抛弃失败者。
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在大渡河北岸遥望安顺场。 穆昭弟 摄影
Tips:
路线路程 :从成都出发,沿京昆高速行至石棉出口下高速,再沿 549 国道行至安顺场。全程 274 公里 , 用时约 3 小时30 分, 过路费 153 元。
特色美食:椒麻草科鸡 ,彝家坨坨肉, 石棉烧烤。
周边景点 :孟获城风景区,王岗坪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