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桥所在之处,左牵南锣鼓巷,右携什刹海,南望景山,北倚钟鼓楼,它也成为北京仅有的依旧在承担繁重交通运输功能的“文物桥”。不过,如果回到700多年前,这座桥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交通,更是一座城市。

周末的午后,从昔日皇城的北门——地安门向北行进,只有700多米的地安门外大街不出意外地又堵成了红色,被堵在一座小桥上的蕾蕾无奈地看向车外。从什刹海和南锣鼓巷而来的游客如同潮水一样汇集到路口,一波散去一波又来。拿出手机继续打发时间的蕾蕾丝毫没有注意到余光刚刚扫过的那座小石桥,也许是它太过普通,无论是兴致盎然的游客,还是步履匆忙的行人,很少有人会停下脚步,细细打量一下脚下的这座桥,即便是那些坐在桥边歇脚的人们,可能也会忽视它。因为位于皇城北门外,老北京人都习惯称它为“后门儿桥”,它真正的名字是“万宁桥”。

这里是中轴线的起点,也是大运河的终点

1215年,成吉思汗攻陷金中都,改为燕京。1264年,赢得汗位之战的元世祖忽必烈决定迁都燕京,志在统一中国。由于金中都的故城规模较小,且多毁于战火,便开始营建宏大的元大都城。负责建设元大都城的刘秉忠与负责水利的郭守敬深知水对干旱的北方城市的重要性,因而选择了当时高梁河一段水域面积很大的海子作为元大都城的水源,也就是包括了今天的什刹海、北海等的古积水潭水域。刘秉忠把积水潭的最东端作为切点,做了一条南北向的切线,并以此作为了建造元大都城的中心线,这条切线最终发展成为无比辉煌的北京中轴线,而这个切点就在万宁桥这里。因此,民间有“先有万宁桥,后有中轴线,再有北京城”之说。

元大都城建成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为了解决粮食漕运问题,郭守敬在万宁桥这里修建了“澄清上闸”。从此,运粮船可以从江南直抵大都城,不仅解决了大都的粮食问题,更使得这里成为大都城北部最繁华的商业地区。

北京城的“南天桥”与“北天桥”

天桥这个地名如今在北京城是有专属性的,指的是北京中轴线南端的一段区域,南侧就是中轴线的南起点永定门。永定门两侧是皇上经常要去祭拜的天坛和先农坛,因此,在明朝永乐年间,这里修建了一座供天子出行用的汉白玉石桥,被称为“天桥”,而桥下那条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河,也因老舍先生的一部作品而为大家熟知,它的名字叫做“龙须沟”。时光流逝,明代天桥逐渐消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天桥”这个响当当的地名却被保留了下来。

比起大名鼎鼎的南天桥,鲜为人知的是万宁桥也曾是一座“天桥”,而且颇有意思的是,它与南天桥在中轴线上的位置几乎是对称的。元朝时称万宁桥为“天桥”,一是因为元朝实行两都巡幸制,这里是皇上每年北巡和南归时必经的“天子之桥”;二是因为桥下要通过大型的漕运官船,因此桥身非常高大。但此时此刻,伫立于万宁桥头的我却只能一边轻抚着斑驳的石栏,一边想象它曾经的壮丽景象。元朝后期,由于上游取水增加,导致通惠河漕运功能逐渐减退。明灭元后,把北京城的北城墙从健德门、安贞门一线南撤到德胜门、安定门,通惠河部分河段被圈入皇城,从而彻底失去了漕运功能并逐渐淤塞,即使后来重修,也再没有了往日的风采。民国时期,为了通车的需要,万宁桥桥面被降低,基本上成为今天朴素的模样……

Tips:

站在万宁桥上往西看什刹海、金锭桥,是一道水桥相依的景致,尤其是夕阳时分最为出色;往东是玉河古道遗址,已打造成休闲好去处,再往前是南锣鼓巷,周围的几条胡同也值得逛,留有不少的名人故居等。

火神庙17点就准时下班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