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小馄饨
“老南京小馄饨”是南京传统小吃,因通常用柴火灶烹饪,故民间又称之为“柴火小馄饨”。与市面上的普通小馄饨相比,唯一区别是它皮薄肉少。
包的时候,用筷子头沾取一点猪肉馅,然后迅速用手掌捏在馄饨皮里。因为皮薄,下馄饨时要用很多水烧开,再把馄饨放进去,这样它们才能在水里不至于粘连。待到水再次翻滚,馄饨都浮上来时,用漏勺舀出,盛入加了荤油、生抽、虾皮、紫菜、葱花、胡椒粉的汤碗中,最后放入一勺干辣油,吃起来浓香四溢,滑嫩爽口,一口一个。虽然肉少,但鲜味十足。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小馄饨的美好滋味一直伴随我长大。在我童年时的20 世纪80 年代,猪肉要用“肉票”购买,价格也不菲,倘若馄饨里的肉放多了,成本就会增高。而用筷头沾一点肉馅,既能让馄饨吃起来有肉味,又能成为定价最低、老少皆宜、人人都能吃得起的传统吃食。这便是小馄饨的可爱之处。
汤汤水水一大碗喝下去,不仅能有滋有味地果腹,还可以健胃驱寒,所以小馄饨一直是我最喜爱的食物。记得年少时,有一年冬季我受凉发烧,躺在家里什么都不想吃,家人便去附近的小吃店里买来一碗小馄饨,用一个搪瓷杯装着,杯盖一掀,清香扑鼻,上面还铺着一个溏心蛋,混合着辣油与葱花的香气,让我一下有了食欲,很快就吃光了,人也舒服了很多。工作以后,有一次我借调到北方工作数月,吃不惯那边的菜肴,每天特别想念家乡的小馄饨,可是走遍那个城市的角落,也没看到“南京小馄饨” 的招牌。结束调动后,到家的第一件事,便是去门口小吃店点了一碗柴火小馄饨,那熟悉的味道,一下治愈了我离家百日的辛劳,荡去风尘。
时光如梭,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的小馄饨已经从“皮薄肉少”渐渐改良为“皮厚肉多”,市面上各种“鲜肉小馄饨”“鲜虾小馄饨”等层出不穷,馄饨的个头也变得又圆又大。但是,尽管肉量充足、花样繁多,却再也吃不出往昔柴火小馄饨的那种纯朴滋味。曾几何时,我一直在大街小巷留心寻找柴火小馄饨的踪迹,却总屡屡失望。后来终于在一家深巷里的小吃店,看到墙上菜单的最下角写着“老南京小馄饨”几个字,问老板何为“老南京小馄饨”?老板说就是以前那种皮薄肉少的小馄饨,因为肉少怕有的客人不理解,故只写在了最下面,供怀旧之人品尝。我心中暗暗窃喜,点了一碗,果然是曾经最爱的味道。吃完后,我还打包了几份生的带回家,冻在冰箱慢慢吃。
第二天,我在朋友圈分享了这家“老南京小馄饨” 的图片,好多朋友都追问地址,都说想去尝一尝。原来,我身边竟有着许多和我一样怀念柴火小馄饨的朋友,而且大多都是同龄人。也许,我们怀念的不止是小馄饨,更是往昔的纯真与岁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