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多竹山,一到春天,浙江天台、安吉等地竹林苍翠。风吹过,好似波浪摇曳翻滚,荡漾人心房。

竹, 全身是宝,竹笋更令历代文人心驰神往。杜甫有诗:“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李渔尊笋为“至美至鲜之物, 蔬食中第一品。”梁实秋专门写过一篇《笋》, 他认为中国人好吃竹笋,并为一次未去灵隐寺旁蔬菜馆吃烧笋深感遗憾。

春笋时短,仅几个月而已,且不善保存。遇上丰收之年, 一户人家能收好几万斤。笋农祖辈智慧迸发,将多余春笋加工成笋干贩卖或自吃。因笋干形似茄子,故名笋茄。

制作笋茄既是体力活,又是艺术活。有经验者会在清明至谷雨上山挖笋,这时段春笋最宜做笋茄。之后,经斩笋尾、剥笋衣、斩笋头等系列动作,剩余最精华的整棵嫩笋。接着,在土镬灶上置大口径铁锅与木桶做成的“淘蒸”(高宽均有1 米多,一次可煮1000 多斤笋),按比例放盐,与刚才处理好的笋混和蒸煮。先大火后中小火,一般从下午煮到次日天亮,然后将煮瘪的笋捞出自然沥干,上下左右整齐码放在竹排上,放烈日暴晒三四天, 再在上面压上几块大石头定型。如此,笋茄更易晒干,形状也更美观。

最后,笋农们用黄泥土筑一个口字型的炕,俗称“冲”, 上面搭一张大竹排,将晒好的笋摆上烘干。烘一炕笋茄要两三天,每天翻转三四次。到最后,1000 斤鲜笋只变成200 斤笋茄。通过山里阳光晒干、大石榨汁,又经天然木炭烘成的笋茄,密封包装便于贮存携带远运,一年都不会变质,是走亲访友上佳礼品。由于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笋茄制法还评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笋茄口感脆软,香味独特,为素食极品、养生之珍,僧俗皆喜。宋和尚济公曾赞曰:“若禽之初羽,貌陋而至善。”民间更认为,宁可不食海鲜味,不可一日缺笋鲜。

浸泡发软的笋茄是“百搭”菜。可单独成品,这是饥荒年代伴粥下饭最好的佐食;或配在蔬菜蒲瓜、丝瓜、冬瓜汤里, 炎炎夏日顿生丝丝凉意;或点缀到面条等主食里,着实增色增味不少;最好是与鸡、鸭等荤食同炖,香气怡人,成熟后口味清鲜,是老少皆宜的美味佳肴。我尤爱吃笋茄炖肉,熟后的笋茄吸足油脂,糯软香嫩,咸甜适中,而五花肉或排骨则变得肥而不腻,柴而不老。夹上几口,让人欲罢不能。

我曾到大山深处的外胡村胡大锁家观看笋茄制作过程,亲眼所见其辛勤劳作,打心眼里钦佩不已。所谓“淘蒸煮笋香, 双眼往下搭,香烟支接支,烧到半夜更”,便是真实写照。虽则笋茄较鲜笋价格翻了一番,但诗意描写与幸福笑容背后是笋农的几多付出和对大山的无比感情。

如今,山村人烟逐渐稀少,儿女外迁,胡老伯仍然固执地守着竹林,期待来年笋满山坡。严寒酷暑里,我们小酌大聚, 必有笋茄。浅尝深品中,仿佛觉得春的味道从未离去,胡老伯担笋烧火的场景也自然浮现眼前,那烈日下背微驼、汗渍身的样子像极笋茄。想到此,口中的笋茄变得愈发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