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术中心 运河畔的现代“文化粮仓”
坐落在大运河畔的北京艺术中心,因其独特的造型被誉为“文化粮仓”。艺术中心在延续了国家大剧院专业水准的同时,彰显着现代特色。未来,随着商业配套、演出、活动等的完善,这里将会成为一个提供综合文化体验的公共艺术空间,欢迎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前来,享受一场又一场视听盛宴。
作为一名剧场常客,颇具盛名的国家大剧院自然常去打卡,听闻大剧院“一院三址”中的最新一址——北京艺术中心开幕大戏已唱响,怀揣着好奇与期待,我欣然而至。来到大运河河畔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北京艺术中心赫然坐落在内。远远望去,只见艺术中心犹如运河之上的簇簇船帆,屋脊是中国传统的单脊双坡形制,外观玻璃的明暗布局,好像运河浪花朵朵,又似南来北往的船帆迎风启航。据了解,北京艺术中心的设计灵感来自通州古粮仓,它既是运河边的“文化粮仓”,又是沟通世界艺术文化的“运河之帆”。
区别于国家大剧院的“综合性”,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专业性”,“现代性”是北京艺术中心的独特底色。在艺术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现代性”的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环,莫过于剧院中的“公共空间”。
不同于一个个高端专业、分门别类的舞台剧场,“公共空间”是在剧院中随处可见的小型开放式演艺舞台。观众可以在官网上查询到公共空间的节目安排,免费入馆观看。我在元宵节当天前往北京艺术中心时,正逢“新春艺术周”最后一天的民乐演奏活动,不仅在公共空间预设的48把椅子被统统坐满,更有许多观众在外围热情地站立欣赏,足见演出的精彩程度。
在演出中,演奏者使用的是古筝等传统乐器,演奏的却是《青花瓷》《菊花台》等传唱度极高的现代音乐作品,很快就吸引了大批观众。公共空间的“公共”并非仅停留于形式,更是实实在在地满足了大众对于文艺与审美的需求。古筝弹唱的《向云端》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彼时,我正在不远处的咖啡厅小憩,听到嘹亮动听的歌声和清越有节的古筝弹奏,仿佛被带往了一处静美淳朴的山村,让等待演出开始的时光,变得格外生动。
艺术中心的人文关怀很是细致,就在我要观看的元宵主题音乐会开始前15分钟,公共空间的演出也落下了帷幕。本不打算进入剧场此时却深感意犹未尽的观众,可以在官网查询即将到来的演出是否还有余票,而已经预定了演出提前到达剧院的观众,也可以在等待间隙聆听公共空间的音乐。不管是以何种目的来访,都能在这里尽情享受艺术时光。
这大概就是公共空间的意义,在这里,追求的不只是艺术水平的专业,更把目标落在舞台的延展上,旨在培养观众的审美意趣与艺术品鉴习惯,进而形成具有艺术品味的社群,完成文化传播与辐射的使命。同时,公共空间的存在也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演出机会,这里就像一个“梦想舞台”,召唤着每一个潜在的艺术家,将艺术与大众深深地联结起来。
其实,不只是公共空间舞台,艺术中心无处不是艺术的公共空间。演出就要开始了,漫步在前往剧场的路上,只见观众们各奔前方的步伐不慌不忙,剧院内部的布置也很有格调:咖啡厅张贴着书法春联,悬挂着纸艺祥龙,象征着喜庆的龙年;售卖的餐饮也多有寓意,“京年味儿”蛋糕主打红白元素,顶部点缀了小糖葫芦,十分喜庆;咖啡厅对面展陈着一列雕塑,其中一尊名为《舞蹈》的铜像雕塑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线条仿若朽木,形态却生机盎然,给人一种枯木逢春,峰回路转的感受,我想,这或许就是艺术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Tips: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绿心路1号院1号楼。
时间: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开放时间为10:00-17:00,16:30停止换票与检票入馆。
演出购票:在微信公众号“国家大剧院”,进入对话框,点击“一院三址”——“北京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