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承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的厚重历史,将航天精神的传承与现代智能制造技术相结合,成为工业旅游中兼具教育性与体验性的典范。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北京卫星制造厂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厂区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是我国空间飞行器制造的重要支撑单位。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中国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在这里诞生,这里也被称为“卫星的摇篮”和“神舟的家园”。现在,老旧的厂房已卸下了光荣的使命,变成了集党建、智能制造、展览、餐饮、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科技园区。

光辉历程

走进园区,左侧是历史文化长廊,略带锈迹的展板上简要地概括了这里曾发生的故事。1965年,这里被赋予参加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光荣使命。自此之后,厂区先后参与并完成了通信广播、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等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的光景虽然并不久远,但中国航天事业就是在这坚实的步伐中不断迸发出各个时代的闪耀光辉。

穿过历史文化长廊,眼前是一处小型圆形广场——东方红广场。广场平面造型是借鉴“东方红一号”卫星造型,中心由36个环形块面组成,是卫星顶面视图的映射图案,以“东方红一号”发射时间作为起点,设置21组由内而外呈螺旋形分布的代表性时间节点,每个日期都代表着一颗卫星的成功发射,记录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除东方红系列外,还有神舟、北斗、天宫、嫦娥等耳熟能详的卫星名称。

站在广场上,面向东侧,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在修复老厂房过程中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比过往的照片还能辨认出曾经的模样。其中1号厂房是一栋拱形建筑,落成于苏联援建时期,是第一个参与卫星研制的厂房,主要用于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结构件,内部曾保存着大批研制卫星的功勋设备。2号厂房采用回字形结构,当时用于尖端科学仪器装备的试制,可进行精密加工、电气装配及产品设计等工作。继续向北,沿功勋大道前行来到3号厂房,旁边摆放了“东方红一号”的卫星模型,并设立一座纪念石碑,“东方红一号”就是在这里总装出厂。另外,3号厂房还完成了多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装,“神舟五号”飞船的结构也在此生产,它印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诸多伟大历程。

“两弹一星”的科技丰碑

3号厂房西侧是原为生产胶印机的5号厂房,目前被改建为展馆,正在展出《“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展馆大门中间的浮雕由原子能楼、航天大院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等元素组成,寓意“两弹一星”事业从海淀开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国际上核讹诈、核垄断形势,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的重要决策。在党的领导下,科技工作者舍己报国,克服困难,取得“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而北京市海淀区也见证、参与了“两弹一星”的历史。

展览共有两层,分为序厅、从这里出发、“两弹一星”精神和筑梦新征程四个部分,通过图文展板、视频、模型、实物展品讲述了“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和参与者的奋斗历程。序厅展区,一块T型屏幕投射出制造导弹时的场景,周围的浮雕以“无名精神”为主题,刻画出科学家、工人、解放军等工作时的景象。1955年,毛主席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随后成立15人中央专门委员会,保证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成功。

从这里出发展区讲述了“两弹一星”事业与北京海淀的紧密关联。一张北京海淀区的版位图上清楚地标识出“两弹一星”在海淀的印记,其中包括中关村“特楼”、马兰基地等15处与现代科学事业相关的地点,都留下了科学家们工作、教学的身影,展柜里的证书奖章、科学著作、工作服都是无声的见证者。值得注意的是,室外展区专门复原了马兰基地的建筑外观,周围的标语、照片、自行车、油灯让人身临其境,感受科研先驱者们的峥嵘岁月……

Tips: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3号。

门票:免费

展厅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30-16:30

提示:《“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个人参观无需预约,持身份证登记即可,团体参观预约请在工作时间致电010-5635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