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 ;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古城的东门外韩江之上横卧着一座世界闻名的古桥——广济桥。它初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福建洛阳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潮州是一座千年的文化古城,其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可以说这座城是个独特的存在,悠久的历史和自成一派的潮汕文化让人印象深刻。而潮州地标广济桥,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因直对古城东门广济门,故名。另因有韩湘子书“洪水止此”石碑立于桥畔的传说,又俗称“湘子桥”。

千百年来广济桥担负着城市的重要枢纽功能,它不仅造型优美,更因奇特的桥梁构造而极富传奇色彩。站在韩江边远眺广济桥,靠近两岸的石梁桥上二十四亭台楼阁形态各异,中间十八只梭船横向并排用铁索连接而成的浮桥,似长虹卧波贴着江面随潮水涨落,坚固石梁桥衔着随波逐浪的浮桥,高低错落,古朴而典雅。桥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桥下波光粼粼,正如潮州八景“湘桥春涨”中所描绘“湘桥春涨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桥是水上的路,广济桥的故事注定离不开韩江,韩江是粤东连接各地的要道,流经潮州的河段,河面开阔,江心水急,在韩江上造桥的历史,就是潮州人因水而兴的历史。广济桥全长518米,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打开广济桥史,从洪水、飓风、地震的天灾到战乱、炮火的人祸,有史可查的,广济桥重修就达20余次,至明嘉靖九年(1530年)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墩)”的格局,历时359年,令人惊叹。解放前夕广济桥已是残破不堪,解放后对全桥改建与加固维修,今天所见的广济桥是依据明代风格原貌修复的。潮州人民的智慧成就了广济桥,时光荏苒,古桥静观着岁月流传,见证着潮州的古往今来。

广济桥是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梁舟结合,刚柔并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我国古桥的孤例,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整座桥由东西两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特别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十八梭船”没有任何支柱,直接浮在水面上。浮桥两端用铁链固定在梁桥的矶头墩,随水位涨落而高低变化,矶头墩各有一段石阶梯供行人上下浮桥,梭船分段独立用铁链连接,中央铺设木板作为桥面,每遇洪水或要通船,则将梭船解开,这就是启闭式的作用。广济桥浮梁结合的设计,不仅具有桥上交通、船只通航、防洪泄洪的实用功能,还因桥面呈现出高低起伏、有张有弛的特点,兼有重复与变化,韵律感强,成为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

如今我们看到的广济桥,桥面是全新铺就的大理石,桥墩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垫高、加固。站在亭台眺望远方,江风习习吹来,很是凉爽。透过栏杆,还能看到原有桥墩的旧貌,桥面下保留着当年的石条。这些长约十来米的古石梁是古桥的原物,桥头岸边也摆放有部分原桥墩和桥面的遗石,一整块巨石,从20到50吨不等,想来当年在湍急的江河中安装确实不是件易事。

走在由十八只梭船连接而成的浮桥上,并没有感到明显的起伏摇晃。浮桥的平稳,让游人行走其上既可近处欣赏江面的景色,也可远处眺望韩江两岸风情。西岸有滨江长廊,广济楼城门;东岸有笔架山、韩文公祠,还有韩山师范学院——潮州的最高学府。“北阁佛灯”“凤凰时雨”“鳄渡秋风”等潮州八景几乎全能呈现在眼前,韩江上中下游景色各异,轻舟点点、清风摇翠、移步换景,仿佛进入“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层霄。”的诗情画意之中。

广济桥不仅仅是水上通道,它通过形态各异的亭台楼阁的配套修建,构成了联芳济美、重瓴联阁的建筑群。梁桥上每隔30米左右就建有一座亭台,共计30座,全部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廿四楼台廿四样”,广济桥的桥墩建筑平面大小不一,其上亭台亦千姿百态,有歇山、攒尖,以及重檐等多种多样的楼阁屋顶形式,不同样式争奇斗艳,使桥的立面变化无穷。然而,桥上建筑虽体态各异、高低不一、错落有致,排列在一起却和谐美观,富有情趣,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广济桥的建造中,材质与色彩相对统一,单个建筑的比例重复一致,从而构成了统一中富有变化、变化中体现统一的特点。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罕其匹。

桥西第五墩的分水尖上亭台内,安放着一只引头望水的铁牛,据记载铁牛原有一对,铸造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别置于东西两桥墩之上,意为“镇桥御水”,以祈求避免洪灾。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洪水冲垮东桥铁牛所在桥墩,铁牛坠入江中,不见踪影。于是有了民谣“两只鉎牛一只溜”,“鉎”即锈铁之意。或许,铁牛入水能更好地镇水,减少水患吧。桥西有桥上唯一的一座牌坊“民不能忘”,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韩江洪水,冲毁江心桥墩,太守刘浔、分司吴均发动盐商和富户捐资修桥,历时数年完工,百姓建牌坊以纪念,寄托对先贤的崇敬和追忆。

广济桥的修建,离不开历任知府知州,但更离不开潮州的百姓,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官民合修广济桥的传统。至2003年重修,不仅本土的潮州人,那些扎根海外的潮州人也仍大力捐赠,感恩故乡,怀念故祖。“民不能忘”,不能忘的亦是家乡。

广济桥好似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江面上,坐在廊间的长椅上,吹着舒服的风,感受这座古老城市的韵律,那是怎样一种美好啊。一阵清脆的笑声将我唤过神来,广济桥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形态各异的亭台楼阁、叹为观止的潮州文化,换来游客们的阵阵赞美之声,江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船只如梭,与桥上络绎不绝的游客构成一幅繁荣、生机的时代画卷。

“潮州韩江桥也许是中国最值得一提的桥梁之一,它和伦敦老桥一样,都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可供居民做生意的地方。”1870年,英国摄影家约翰·汤姆逊来到潮州,曾这样惊叹广济桥的桥市。旧时,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因此,很快便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真是“一里长桥一里市”,堪称韩江上的《清明上河图》。“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 广济桥还有关卡的作用,方志有载 :“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同掣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数百年之后的今天,广济桥市更新了版本,推出了新时期的桥市——非遗集市,集中展示潮州手拉朱泥壶、潮州木雕、潮绣、潮州麦秆画、潮州陶瓷等非遗项目,民间工艺成了桥市的主角。虽然昔日不绝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