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䠈字的解释
䠈

拼音 注音ㄊㄨˊ
部首足部 总笔画15画 结构左右
五笔KHVI 统一码4808
笔顺丨フ一丨一丨一フ一一丨丶一ノ丶

基本解释

English

hard to move forward, to trample; to tread upon


※ 䠈的意思、基本解释,䠈是什么意思由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䠈【酉集中】【足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集韻》?他骨切,音突。?䠈,行不進也。《玉篇》蹂也。

好的,以下是关于“逡”字的详细解释,帮助您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含义与用法。


逡(qūn)

一、基本信息

  • 汉字:逡
  • 部首:辶(辵部,俗称“走之旁”)
  • 笔画数:10画
  • 结构类型:半包围结构(外部的“辶”部包围内部的“夋”)

二、字形结构分析

“逡”为半包围结构,由外框“辶”和内部“夋”组成。

  • 可拆分为
    • 辵(辶) +
    • +

三、笔顺说明

“逡”字共10画,书写顺序如下:

  1. 撇折(从“夋”字顶端起笔)
  2. (在撇折下方)
  3. (向左下方)
  4. (紧接上一笔)
  5. (再向左下)
  6. 横撇(向右后折向下)
  7. (舒展向右下)
  8. (“辶”部的点,位于左下方)
  9. 横折折撇(“辶”部的第二笔,呈折线向左下)
  10. (“辶”部的末笔,平缓向右舒展)

书写要点:注意“辶”部的捺画要舒展,托住上部“夋”;内部“夋”结构紧凑,末笔捺画与“辶”的捺画协调。

四、字义演变及用法

  • 读音:qūn(现代汉语标准读音)

  • 基本释义

    • 动词:退让;退却。
      • 例:逡巡(qūn xún)——指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
      • 例:逡遁(qūn dùn)——同“逡巡”,意为退避。
  • 详细释义

    • 本义:退让、退避。
    • 引申义:因犹豫或顾忌而徘徊不前。
    • 古文用例
      • 《汉书·贾谊传》:“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不哀哉!是故小人乘斯以乱天下也,是以世主乃足逡巡以伤天下。” —— 此处“逡巡”指因犹豫而未能果断治理。
      • 唐代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常患见信之不深,用心之不专,行道之不笃,立节之不高,故常为小人所乘,以至逡巡退缩,不得行其志也。’”
  • 现代用法:现代汉语中,“逡”字不单独使用,主要见于“逡巡”一词。

五、常见组词

  1. 逡巡(qūn xún):最常见且核心的组词。
    • 含义:因顾虑、犹豫而徘徊不前或退却。
    • 例句:
      • 他在门口逡巡良久,最终还是没有进去。
      • 面对危险,他没有逡巡,而是勇敢地冲了上去。(反用,强调不退缩)
  2. 逡巡不前:成语,意为犹豫徘徊,不敢前进。
  3. 逡巡而逃:形容因害怕或犹豫而退却逃跑。

六、相关字分析

  • 同部首字(辶部):违、还、逐、逃、进、选、造、逢、递、遽等(多与行走、移动有关)。
  • 同笔画字(10画):峰、逐、烦、陬、琤、袚等。

总结

“逡”是一个较为文雅的汉字,读音为 qūn,本义为退让、退却,现代汉语中几乎只用于“逡巡”一词,表示因犹豫或顾忌而徘徊不前。掌握其字形(半包围结构,辶+夋)、笔顺(10画)、核心组词“逡巡”及其含义,即可全面理解并正确使用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