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繶
部首糹部 总笔画19画 结构左右
五笔XUJN 统一码7E76
笔顺フフ丶丶丶丶丶一丶ノ一丨フ一一丶フ丶丶
名称撇折、撇折、点、点、点、点、点、横、点、撇、横、竖、横折、横、横、点、斜钩、点、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繶
⒈ 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
⒉ 系束。
⒊ 古代酒器口与足底之间的篆文装饰。
异体字
※ 繶的意思、基本解释,繶是什么意思由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繶【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於力切《集韻》《韻會》乙力切,音億。《博雅》絛也。《玉篇》或作
。《周禮·天官·屨人》赤繶黃繶。《註》以赤黃之絲爲下緣。
又《儀禮·士虞禮》賔長洗繶爵。《註》繶爵,口足之閒有篆文彌飾。
详细解析一下【繶】这个字。
【繶】字的详细解释
1. 基本信息
拼音: yì
部首: 糹 (糹字旁,俗称“绞丝旁”)
笔画数: 19 笔
结构: 左右结构
五笔: XUJN
2. 笔顺
【繶】字的笔顺为(共19画):
撇折、撇折、点、点、点、点、点、横、点、撇、横、竖、横折、横、横、点、斜钩、点、点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可以分解为:
左边“糹”: 撇折 → 撇折 → 点 → 点 → 点 → 点 (6画)
右边“意”: 点 → 横 → 点 → 撇 → 横 → 竖 → 横折 → 横 → 横 → 点 → 斜钩 → 点 → 点 (13画)
3. 基本字义
【繶】是一个古汉语用字,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主要用于指古代器物上的丝织装饰物或丝带。具体有两个含义:
用丝线编织的带子或装饰物。常用于覆盖器物(如酒樽)的口部或作为系缚之用。
缝纫、刺绣的技艺。引申为用针线进行装饰。
4. 详细解释与用法
该字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与丝织品相关的物品或动作,属于特定领域的词汇。
名词:指丝制的带子。例如:“繶罽”(yì jì)指有纹彩的毛织品或丝织品。
动词:指用针线缝纫、刺绣的动作。
5. 组词
由于【繶】字生僻,组词能力很弱,几乎只出现在古籍或特定语境中。常见的组词有:
繶屦 (yì jù):指古代一种有丝带装饰的鞋子。
繶罽 (yì jì):指彩色的毛毯或丝织品。
縢繶 (téng yì):指缠束、捆绑的丝带。
6. 字源与演变
【繶】是形声字。
形旁:“糹”表示与丝线、纺织相关。
声旁:“意”表示读音。
本义与丝织品的装饰有关。
7. 温馨提示
【繶】是一个非常用汉字,在现代汉语书面和口语中都极少使用,通常只出现在研究古代文献、历史或考古的专业领域。
对于日常使用和学习,了解即可,无需深究。需要特别注意不要将其与更常见的“繹”(yì,意为抽丝、阐述)、“繽”(bīn,意为繁多)等形近字混淆。
希望以上解释能帮助您全面了解这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