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
部首皿部 总笔画14画 结构上下
五笔AHNL 统一码76E3
笔顺一丨フ一丨フノ一丶丨フ丨丨一
名称横、竖、横折、横、竖、竖折/竖弯、撇、横、点、竖、横折、竖、竖、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監
⒈ 均见“监”。
异体字
- 监
- 譼
- 鑑
English
supervise, control, direct
※ 監的意思、基本解释,監是什么意思由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監
監
〈名〉
(1) (会意。皿目卩会意。象人跪在盆边往水里看自己的影子。是“鉴”的本字)
(2) 古镜。也作“鉴” [mirror]
搢玉忽,带金监。——《管子·轻重己》
明监,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汉· 贾谊《新书·胎教》
(3) 古代官署名称(其主管亦称“监”或“少监”) [an imperial office]。如:牧马监;钦天监;国子监
(4) 古代官名。多指主管监察的官员 [an ancient official name]
[黄帝]置左右大监。——《史记·五帝本纪》
(5) 又如:监官(国子监、将作监、钦天监等官署的官员);监候(封建时代天文官署的官员)
(6) 太监 [(court) eunuch]
[卫鞅]因景监求见 孝公。——《史记·秦本纪》
(7) 又如:监子(宦官)
(8) 泛指主管某一项事务的官员 [official]。如:监事(朝廷官署的低级官员)
(9) 古代国子监的省称 [the Imperial Academy]。如:监元(国子监学业考试的第一名);监书(国子监刊印的书本);监学(指国子监);监临(清制。乡会试时,除派主考官外,另派一名大员监察试事,称为监临)
(10) “监生”的简称 [student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儒林外史》
康熙字典
監【午集中】【皿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譼《唐韻》《正韻》古銜切《集韻》《韻會》居銜切,
減平聲。《說文》臨下也。《徐曰》安居以臨下,監之也。《揚子·方言》察也。《廣韻》領也。《詩·小雅》何用不監。《箋》女何用爲職,不監察之。《禮·王制》天子使其大夫爲三監。監於方伯之國。《註》使佐方伯,領諸侯,監臨而督察之也。上監去聲,下監平聲。《周禮·天官·大宰之職》邦國立其監。《註》謂公侯伯子男,各監一國。《莊子·天運篇》監臨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又《韻府》攝也。《左傳·閔二年》君行則守,守曰監國。
又《韻會小補》觀也。《魯語》長監于世。
又監寐,猶寤寐也。《後漢·桓帝紀》監寐寤嘆。《註》言雖寢而不寐也。
又雲氣臨日也。《周禮·春官》眂祲掌十煇之灋,四曰監。《疏》謂有赤雲氣在日旁,如冠珥。珥,卽耳也。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歲隂在寅,歲星居丑,正月晨出東方,名曰監德。
又《唐韻》格懺切《集韻》《韻會》居懺切《正韻》古陷切,減去聲。義同。
又《爾雅·釋詁》視也。《書·太甲》天監厥德,用集大命。《詩·大雅》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又官名。《史記·五帝紀》黃帝置左右監。
又《唐書·百官志》官寺之別曰寺,曰監。
又《韻會》牧苑及鹽鐵官所治皆曰監。
又宦寺亦曰監。《史記·秦本紀》衞鞅因景監求見孝公。《註》監,奄人也。
又姓。《風俗通》衞康叔爲連屬之監,其後氏焉。《史記·田齊世家》監止爲齊公相。《註》監,一作闞。
又《韻會》通作鑑鍳。《書·酒誥》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班倢伃·自傷賦》女圖以鏡監。
又監監,如金之監而明察也。《靈樞經》陽明之上監監然。
又《集韻》苦濫切,音闞。地名,在東平郡。《史記·封禪書》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註》監,音闞。
又《前漢·韋孟諫詩》我王如何,曾不斯覽。黃髮不近,胡不時監。監叶覽,覽音濫。
又叶古嫌切,音蒹。《韓愈·子產頌》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六書正譌》从臨省聲,兼意。从血者,與同義。古者歃血爲
,書其辭曰:明神監之。故
與監皆从血,會意。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監【卷八】【臥部】
臨下也。从臥,䘓省聲。,古文監从言。古銜切
说文解字注
(監)臨下也。小雅毛傳。監、視也。許書。、視也。監、臨下也。古字少而義晐。今字多而義別。監與鑒互相假。从臥。䘓省聲。古銜切。八部。
()古文監。从言。會意。
当然可以!以下是关于汉字 “枚” 的全面详细解释,涵盖拼音、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组词以及用法,帮助您系统地掌握这个常用汉字。
【枚】字详解
1. 拼音(Pinyin)
- méi(第二声)
注意:不要误读为“měi”或“mài”。
2. 部首(Radical)
- 木(木字旁)
- 表示与树木、木材相关,但在“枚”字中,“木”更多是形旁的遗留,实际意义已虚化。
3. 笔画数(Stroke Count)
- 共8画
4. 笔顺(Stroke Order)
“枚”字的正确书写顺序如下(共8画):
- 横(一)
- 竖(丨)
- 撇(丿)
- 捺(㇏)
- 横(一)
- 撇(丿)
- 捺(㇏)
- 撇(丿)
口诀记忆:先写左部“木”(横、竖、撇、捺),再写右部“攵”(俗称“反文旁”,但此处为“夂”变形,实为“攴”的简化)——横、撇、捺、撇。
✅ 正确结构拆分:木 + 攵(或写作“木 + 夂”,在简化字中统一为“攵”)
5. 结构分析
- 左右结构:左为“木”,右为“攵”(反文旁)。
- 可拆分为:木 + 攵
- “攵”原形为“攴”(pū),表示敲击动作,但在“枚”中已演变为记号部件。
- 本为形声字,“木”表意(古代“枚”多指小木条),“攴”可能表动作关联(如计数时敲击记录)。
6. 字义演变与基本释义
本义:
- 古代行军时每人携带的小木桩或竹签,用于计数、传递命令或夜间巡防。《说文解字》:“枚,干也。可为杖。” 引申为计数单位。
现代基本释义:
- 量词(最常用):用于细长、小件物品,相当于“个”、“支”、“根”等。
- 例:一枚硬币、一枚邮票、一枚戒指、一枚导弹。
- 名词:古代军队中每人携带的筹具或令牌,用于点名或传令。
- 例:衔枚(古时行军为隐蔽,士兵口中横衔小木棍以防出声)。
- 姓氏:罕见姓氏“枚”,如历史人物枚乘(西汉辞赋家)。
7. 组词(Common Words & Phrases)
组词 | 拼音 | 释义 |
---|---|---|
一枚 | yī méi | 数量词,一个(用于小而精致的物品) |
枚举 | méi jǔ | 动词,逐一列举事物 |
衔枚 | xián méi | 古代军事术语,口中含木棍以禁声 |
枚马 | méi mǎ | 古代指传递消息的骑兵(少见) |
枚乘 | Méi Chéng | 西汉著名辞赋家,姓“枚” |
不胜枚举 | bù shèng méi jǔ | 成语,形容数量极多,无法一一列举 |
🌟 重点词汇解析:
- 不胜枚举:强调数量之多,无法用“枚”来数完,比喻极其常见或繁多。
- 例句:这次展览的珍品不胜枚举,令人目不暇接。
8. 用法说明
-
作量词时:
- 多用于小巧、贵重或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 ✅ 一枚勋章、一枚钻戒、一枚螺丝钉
- ❌ 不用于大型物体(如“一辆车”不能说“一枚车”)
- 多用于小巧、贵重或有象征意义的物品:
-
与“个”的区别:
- “枚”更具书面语色彩,常用于正式或文学语境;
- “个”更口语化、通用。
- 例:
- 口语:我捡到一个硬币。
- 书面:他收藏了一枚古钱币。
-
成语中的文化内涵:
- “衔枚疾走”出自《周礼》《史记》,体现古代军事纪律,现偶用于文学描写。
9. 常见错误提醒
- ❌ 误读:不要读成“měi”(美)或“mài”(卖)。
- ❌ 误写:右部是“攵”(反文旁),不是“夊”(suī)或“夕”。
- ❌ 误用:不可随意替代“个”,如“一个人”不能说“一枚人”。
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
汉字 | 枚 |
拼音 | méi |
部首 | 木 |
笔画 | 8 |
结构 | 左右结构(木 + 攵) |
主要词性 | 量词、名词 |
核心意义 | 小件物品的量词;古代计数木签 |
常见组词 | 一枚、枚举、衔枚、不胜枚举 |
成语应用 | 不胜枚举、衔枚疾走 |
使用场景 | 日常计量、文学表达、历史典故 |
学习建议
- 多用于收藏、军事、文学语境中。
- 掌握“不胜枚举”这一高频成语,提升表达能力。
- 书写时注意右部“攵”的三笔:横、撇、捺、撇,末笔为短撇。
希望这份详尽的解析能帮助您彻底掌握“枚”字的形、音、义与用法!如需了解近义词辨析(如“枚 vs 个 vs 支”)或更多例句,欢迎继续提问!